吃,在旅行的目标中能占多少分量?
以前真没考虑过这问题,但是现在到了异乡,了解当地美食已经是我开口必问的问题了。了解一个地方,不单单要看当地的风景,也要品当地的美食,现在已经是所有旅游爱好者的共识。
在我人生记忆中的第一次远游,是幼年时跟随父母回山东探亲。
那时候留下的记忆,无不与吃有关,最重要记忆的就是馒头。
印象里吃奶奶做的馒头,并没有书上描写那种美好,只记得是又黑又硬,微带点儿酸味的硬面疙瘩,放在锅里蒸上几回都不带软的。
以现在的见识来说,那应该是未经发酵过的死面馒头,奶奶管那叫馍。
但同样那一次,我也见识了山东另一种馒头。
那是一种发酵得非常好,又白又大,又好看又好玩的面食。馒头上面有红色和绿色的,手工绘制的花鸟图案,还有用面在上面捏出来花草、猪、猴和胖娃娃样子的造型。这馒头有多大呢?答案是:锅有多大就有多大。直径一米左右的大柴锅,蒸一个馒头。吃这种馒头,要用刀切开成大块,吃起来甜滋滋,软绵绵的。
同样的地方,同样是馒头,却给了幼年的我截然不同的记忆。
同样给我记忆深刻的,是凉粉。
我从小在北京吃的凉粉,买来都是像豆腐那么大的块,用绿豆粉做的,半透明状带一点点幽深的蓝色,口感软而有韧性。通常在夏季,一碗凉粉加点蒜醋汁,就是一道好菜。 但是同样是凉粉,我在青岛吃的就完全不同。青岛的凉粉更加清澈明亮,韧性更好,甚至可以说有点儿脆生生的口感。据说这种凉粉是用滨海海底的石花菜磨粉制成的,所以没有淀粉制作的凉粉,看起来的那种浑浊。
我第一次吃这种凉粉的时候,是在崂山的半山腰。凉粉被浸在冰凉的井水里,吃的时候切成火柴盒大小的块,淋上几滴酱油,就是一道美味。吃一口下去,凉意沁人心脾,登山时的燥热与疲惫一扫而空。
同样的凉粉,在河北叫做闷头,有些卖驴肉火烧的店里也有用来夹烧饼的。但与我自幼对凉粉的印象完全不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那凉粉不是凉着吃的,而是炒着吃的。传说中的河北名菜:炒闷头。口感嘛,倒是滑溜溜的挺顺口,味道也还不错,就是颜色稍白,也不是那么透亮。
在山西吃的凉粉,又是另一种风格。这种凉粉叫碗托,据说在当地人的早餐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那就是乳白色圆圆的饼状凉粉,完全不透明,看起来就像是年糕。吃的时候要切成片状,加浓汤,辣油,蒜汁,就像北京老豆腐的做法,但好歹是凉着吃的。口感嘛,也像是年糕。
这些都是凉粉,都叫凉粉,但在不同的地方,口味口感、材料做法却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