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5|回复: 0

二十四节气: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21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7-4-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小学时,人手一本的《新华字典》附录上印着这样一首歌谣——《二十四节气歌》,孩童还未明白歌词含义,便已朗朗上口。现在,城市里的人或许不记得节气对“农人有事于西畴”的指引,但节气依然与我们息息相关,清明扫墓、冬至吃饺子,谁会忘记?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它作为农耕**的生产生活时间指南,形成于黄河流域,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2006年,“二十四节气”已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借助节气,农民将时间与农事定格

学者余世存的《时间之书》对“二十四节气”有着更直观的表达,比如,“对酿酒人来说,采集药草酿酒虽然重要,但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参数,只有时间到了,酒才能荡气回肠”。

余世存说:“农民借助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

立春,是第一个节气,从天文学上说,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立春时节,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立春节气受到农民的欢迎,因为它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与立春有关的天气谚语也很多,“立春晴,雨水匀”“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立春之后,经历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春季节气,就进入了夏季。夏季经过立夏和小满,就到了芒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75度,对于北半球的中国内地来说,是农忙的季节。

如果小满节气已经满足了农作物对雨水的渴求,到了6月,冬春作物可以收割,夏秋作物可以栽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紧迫。

所以,芒种也被称为“忙种”,各地都有相应的俗语: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东北是“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经过夏至和小大暑,就迎来了秋季。经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霜降。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每年的10月23日前后,秋天要结束了。《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不过,这个时候霜的出现只是在黄河流域;华南南部的河谷地带,要到隆冬才能见霜;至于海南、**,则没有霜降。

霜降时节,中国北方的秋收扫尾,即便是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则是“三秋”大忙季节,杂交稻、晚稻在收割,早茬麦、早茬油菜在栽种,棉花在摘,棉秸要拔除,“满地秸秆拔个尽,来年少生虫与病”。

节气不仅有关农耕,它还是一种特别的时空感

余世存说:“节气不仅跟农业、养生有关,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古人把五天称为‘微’,把十五天称为‘著’,五天多又称为一‘候’,十五天则是一节气。见微知著,跟观候知节一样,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都对其中的生命提出了要求。余世存说:“节气是鲜活的存在,不仅是地方性的,也不仅只与农耕有关,它和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

春季的清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宋代,太学特地在清明放假三日,让学生能够扫墓踏青。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夏季的夏至,时值麦收,在古时称“夏节”或“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宋朝从夏至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诗人们也不会放过吟诵节气的机会。秋季的白露,大概是最有诗意的节气之一了,名句俯拾皆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人认为露是祥瑞之物,可以祛病延寿,“甘露降”则是帝王施仁政、德泽万民的征兆。

冬季经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就到了大寒,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农谚有云,“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在这天寒地冻的大寒时节,唐人耿在《晚登虔州即事寄李侍御》中写道:“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在万木凋落的时节,松柏仍能保持生命力,苍翠如春,它们给了人类生活的榜样和信心。大寒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余世存说:“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现在,即使你不从事农业,你也可以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年轻人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就是春华秋实这个成语的含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4:50 , Processed in 0.061472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