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1|回复: 0

[闲情余味] 寻求宁静渡人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2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5-7-23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逸轩 于 2015-7-23 18:24 编辑

 清脆的鸟鸣,浓郁的花香,辽绕的树木,清澈的河水,美丽的大自然!一切看起来显得那么生机盎然和和美美。人与动物大自然和谐、和美、和平、宁静、和平共处的生活着。人生要是经过很多苦难之后,就会逐渐趋于和平与宁静。所谓和平,就是能忍受苦难,能知足常乐,能淡化欲望,不再对生活寄予厚望,不在乎人生的酸甜苦辣,只图平平安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和平人生所寻求的是生命的安宁,他们深知生活是充满痛苦和忧愁的,生命能安然延续已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不求大智大勇,创大业成大事,只愿生命能躲开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灾难。因此,和平人生中缺乏野心、宏图大志、革新欲、创造欲、冒险精神等等,但不缺乏勤勉、忍耐、慎重、宽厚与平和。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和平人生的乐趣就产生于一种平凡平庸的生活之中,人们在这种生活中可以享受到人生的愉快和乐趣,体验到生命一种静态的美中国人的人生比较倾向于和平。和平成了一般有教养人的美德。祝你平安,这也就形成了对人评价、祝愿的另一种态度,就是不喜欢不安定的性格,称之为不成熟或者不稳当。因为他们思想中有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不安定就容易和**生活发生冲突,和平自然也就会受到威胁。


    和平人生又是一种高文化高修养的理性人生,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人生形式。和平人生显示人对生命本身的一种极度尊重和悲悯,没有丝毫自我膨胀的欲望。所以,和平人生者是最不喜欢战争的;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胆小、怯弱,没有反抗和勇气,实际上是不愿看到生命的毁灭,不愿意把生命投入战争;这种人不是怕死,也不是没有能力战胜对方,只是觉得这样做毫无意义,除非到了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是不会丢失这种理性的。这种情况常常遭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认为中国人软弱可欺,经过的战争试想用武力来征服中国,结果证明中国人并非不是一个能打善战的民族。就此来说,和平人生注重于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具有后发制人的特点。这种人生虽然缺乏竞争意识和创造性,但是却能够知足常乐,维持自己的存在。中国文明绵延几千年,中国人虽历经苦难,却有今天如此众多的子孙后代,与此不无关系。当然,和平人生最后仍需要条件,一是再艰苦也不至于饿死,二是再贫穷也得有文化,否则什么人都不会再和平,战争起来照样凶狠无比。

 

 再说宁静,人们是为了逃避斗争和生活的喧嚣,摆脱人生的烦恼,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寻求宁静。有人远离城市和人群,跑到荒山野林或孤岛上去;有的深居简出,躲进小家成一统,不管别人门前雪;更有的人到宗教境界中去寻找心灵的宁静。宁静人生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开悟,其美妙绝伦不仅在于外在生活的平静,而且在于内心的宁静。所谓心平如镜,就是这种人生最好的写照。心灵宁静,人生就犹如明镜一样平光,洁亮,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被摄入其中,映于其上,非常清晰可见,细致入微。同时,它又不至于扰乱别人的思绪,不会给别人带来苦恼和忧烦。但是,宁静难得。宁静源于内心,它的敌人也源于内心,差不多和它是同根所生。宁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古语说:“静若处子”,一个“静”字足见少女的天生丽质,清纯可爱。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无声处听惊雷”和“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宁静的气势和力量。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处理面对的一切。老子认为,万物生于静归于静。不论是道家的炼心炼气,儒家的修心养性,还是佛家的“六根清静”都无不以练静为入手。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也就是说,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一事无成。

 

 宁静以致远,《诫子书》中这样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这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齐白石衰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国画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贴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现代生活,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同样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宁静人生,不但需要清静的环境,更需要清静的心态。静能使人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以应万变。道家葛洪曰:“无为自化,清静自在”,面对滚滚红尘,竞争激烈,杂务缠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在繁忙紧张的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忙里偷闲,舒缓放松一下自己,就会感到心力交瘁而迷惘躁动。倘若把握不了自己,由着性子,小事生烟,大事冒火,骄横轻狂,喧嚣鼓噪,弄得自己坐卧不宁,别人见之唯恐避之不及,结果只能是累了别人害了自己。所以,与其去紧张去烦恼倒不如让自己先宁静下来。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滤尽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由静做起,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先哲说,“动以养身,静以养性”和书上所谓“闭门思过”指的都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净化灵魂的目的。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滋养了人们内心深处太多的浮躁。人们呕心沥血搅尽脑汁为物质利益而操劳奔波,长期处于神经紧张、精神亢奋、心潮起伏的状态下,内心早已失去了一份宁静淡泊的净土。细细说来,宁静有五大敌人,这就是嫉妒之心、功利之心、贪婪之心、骄傲之心和野心。有野心的人,肯定得不到宁静,因为他总是树立一种高不可攀的目标,非得要不断拼搏才行。有野心,肯定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而不满则永远得不到宁静。心灵的宁静,首先得有种对人生的满足感,不企求更高的生活目标,只图自己一日三餐,心灵保持自由自在;贪婪之心则来自欲望,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有的人终日被欲望搅得心神不安,躁动不已。得之,则心花怒放,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不得之,则朝思暮想,劳心劳神进行策划;如此怎么能得心灵的平静呢?嫉妒之心更是人心恶念丛生的根源之一。它会像毒蛇一样吞噬着人的心,然后再把毒液吐向别人;功利之心,更是人心疲惫的重要原因,老是不断计较自己的得失,为一分一毫费尽心思,忽喜忽忧,心理一点都无超脱,人生也就根本无干静而言;骄傲之心得时时处处保护自己,为自己辩护。他在看不起别人、指责他人的同时,必定也会招来许多不愉快的回报,人生必不平静。坏就坏在这五大敌人都来自人之内心,所以克服它们很不容易。而人好像生来就是不宁静的动物,就连基督教都很难救人,因为人有原罪。一个生来就有罪的人,如何能心灵宁静呢?倒是佛家的四大皆空比较贴近些,但是要人从七情六欲中解脱出来,也颇为艰难。好在还有大自然的恩赐,人可以在大自然中享受片刻或永久的宁静。这种宁静也是一种交流,但是已超脱了功利、贪婪、自私、骄傲和野心,就像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所描叙的境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宋朝诗人杜耒因茶而生的七言诗《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多么宁静的境界啊。其实,和平与宁静是一种独到的意境,是一种无言的氛围,是冥冥之中心领神会而来的美丽。在奔忙于琐碎的杂务,无聊的应酬之后,感到身心极度疲惫时,固守你心中的那一份宁静,在和平与宁静中自省,在和平与宁静中感悟,又何尝不是一次涤污荡秽的心灵之沐呢?和平与宁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而并非消沉。向往和平与宁静,才能省事平凡生命中蕴含的点点美丽;拥有和平宁静,才能晓悟繁杂生活中遮掩的屡屡真谛。不是人人都渴望一份和平与宁静,也并非人人都能执著于那份和平与宁静。和平与宁静是一种德行,一种修养。是面对荣辱名利的那份坦然,是力练了风霜雨雪之后的那份豁达。和平与宁静的人生是一潭厚积的水,缄默中孕着不屈的灵魂。守住一片温馨的宁静,生命将会变得更加纯净,事业将会更加辉煌。更要从和平与宁静中理解人生只不过是一个过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 04:19 , Processed in 0.054272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