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688|回复: 17

[教学] [学习资料] 对联写作基本知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12-16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写作基本知识


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和显耀于世,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对联,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因而它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备了: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所以它一直受到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应用。
第一节 对联的称谓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 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节 对联的种类划分
  
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①春联。②门联。③堂联。④名胜古迹联。⑤婚联。⑥寿联。⑦交际联。⑧新居联。⑨挽联。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一、写景状物类 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二、叙事咏物类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三、抒情言志类 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格言哲理类 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五、讽刺讨檄类 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第四节 对联的种种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一、正对 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二、反对 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三、串对 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四、工对 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五、宽对 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六、回文对 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第五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余可类推,不再列举。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名词又分为:(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贰: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例如:(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著对留是动词。(2)徽州戏台联:“声为律吕身为度;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对为是动词,因上下联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动调。(3)南昌滕王阁联:“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想见对以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叁、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有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例如,(1)石达开题宜山白龙洞联:“挺身登峻岭;举目点遥空”。“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2)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清、浊、矮、高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有意动作用,是表示发展的。上下联各自对则更工。(3)汉阳鹦鹉洲联:“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萋萋”对以“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以“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上列名、动、形三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比重最大,使用率最高,必须注意区别,准确运用。它们之间活用又多,名词可作动词或形容词用,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或动词用,都是常见的,使用场合不同,词性就不同,如锯字配上数量词一条锯是名词,配上宾语锯树木是动词。这种活用应予注意。
肆、代词 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如: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侬、我辈、你们、他们……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例如:(1)峨嵋山报国寺联:“我奉雪山为赠品;君收云海作诗声”。君指游客和我是代词相对。(2)左宗棠题酒泉联:“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此”指酒泉,对以吾是代词相对。
伍、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例如:(1)扬州濯清堂联:“十分春水双檐影;百花莲叶七里香。”百对十,七对双都是数字相对。(2)无锡梅园联:“七十二峰青未断;万八千树芳不孤”。前三字都是数字相对。
陆、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有升、斗、尺、丈、里、斤、吨、件……,例如:(1)史学家范文澜堂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句对年是量词。(2)兰州神河庙联:“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道对层是量词。
柒、副词 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有:相、很、甚、即、必、未、岂、请……。例如:(1)函谷关犹龙阁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2)成都杜甫草堂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
捌、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有在、于、乎、因、由、以、向、与、对、和、同……等,例如:古名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玖、连词 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以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有及、或、并、和、跟、而……。例如:讽刺曹锟贿选总统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拾、助词 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的词,有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又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拾壹、叹词 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有噫、吁、嗟、唉、呜呼……例如: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唉和啐就是独立句外的叹词相对。
从上面所谈十一种按语法划分字词属类,是科学的。能以名词属类,结合语法词性属类作对,既具体又合于实际使用,比实对实、虚对虚容易掌握得多。不过一副对联常常用多种词类构成,但仍不脱离同词性的字词相对。请看文天祥题山海关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姜女对秦皇是专有名词,未对安是副词,亡对在、铭对筑是动词,也对哉是助词,千秋对万里是数量词,片对长是形容词,贞对怨是抽象名词,共是八种词类构成,但都没有不同词性相对的。
此外,还有些词同形同声而入多类词性的叫兼类词,也应注意运用恰当,这里不作叙述。
(三)内容相关或相反
对子的上联和下联虽无律诗那样严格的承接转折关系,却也不能随意拼凑和拉扯。如我们拼凑这么一联:“鹈鴂悲啼血;鸳鸯喜订盟”,论对仗平仄则工整成对,但上下联情调各异,中间没有任何可联系,读了不知何意,不应认为是对联。又如:“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对仗平仄很工,并有点巧,只是中间缺乏联系,也不能认作对联。凡要成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相关。所谓相关,就是上下联所描写所形象的思想内容,思想意境必须相互关联,同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作对联,必须依据应表达的思想内容,从各方面来形象和抒发思想感情,现分类举例说明于后:
一、春联:这是对联中最大量的,主要的思想内容,自然是除旧更新,人寿华丰,歌颂国策,表彰勤劳,抒发新年愿望,奋发继往开来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对未来新生活的热烈向往。例如:一九八二年元旦在颐和园中谐趣园的瞩新楼上举办春联展览,最引入注目的是张爱萍撰联:“谐趣园中相谐趣;瞩新楼上更瞩新。”该联工巧雅趣,嵌名叠词,妙语双关,浑成自然,确为佳作。又如,贵州一个农民在一九八三年写的几副春联:“得子不忘政策好;过年喜迎丰盛年。”“装金装银装饱暖;有谷有米有力量。”“知识蕴藏力量;科学促进生产。”
总之在不逾越春联范围,都可结合各行各业情况来写。
二、门联:是指春联外所挂的带长期性的,有的用木板雕刻,有的刻写在墙上,有的在行业开张,或者举行庆典时出现,它的内容特点是专用性强,反映门第特征行业性质,要求、理想、或叙世系等。仍如旧日理发店门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毫末、顶上皆一语双关、不离理发,却又不止于理发,口气很大,包孕甚丰,而且表现出一种兀傲的自豪感。现在适时的,工厂可用:“支授农业,巩固团防。”商业可用:“生意如同春意美;财源更比水源长”等。
三、堂室联:这种联应用较广,许多文人雅土都喜欢在自己的坐住学习地方写副对联,思想内容大都是:明心见性,治学修养,述志抒怀,寄慨自娱,惕励自勉等。例如林则徐父亲在家挂的堂联:“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上联是写他生活上自奉之薄,下联是表示对儿子的操守和抱负充满信心。陆游题书巢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巢是陆的书斋,他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的情景,跃然可见。
四、婚联:思想内容主要宣传婚姻自主自由,美满幸福,男女平权,互敬互爱,家业兴隆,为国立功等。例如:“座上漫谈同志爱;堂前合庆自由婚。”“建国创开新局面;成家缔定好姻缘。”“相爱相亲,并肩齐迈长征路;互帮互学,合力同描四化图。”皆合时可用。
五、新居联:主要思想内容为称羡堂屋华美,调度得宜,党国恩惠,勤劳所得,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等。例如:“大厦连云,放眼喜看新世界;高楼映日,移居好建两文明。”“美奂美仑,欢庆升平盛世;肯堂肯构,喜珍勤劳发家。
”“仁里莺迁祟四美;新居燕喜仗双包。”
“新住房,新生活,一派新气象;谢戚友,谢亲朋,万年谢党恩。”第一、二联可作贺联。
六、名胜古迹联:思想内容主要是在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前提下,歌颂当地的清秀山水,优美风光,凭景抒情,感慨往迹,评述古人等。例如庐山仙人洞御碑亭联:“四壁云岩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被誉为描写仙人洞风景的佳联。济南大明湖沧浪亭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寥寥十四字就把湖和城的景色特点一笔勾画清楚,殊觉可爱。
七、寿联:主要思想内容是赞扬寿者对社会的功绩,硕德美行,健康快乐,福大寿长,子肖孙贤等。例如周总理贺马寅初先生六十寿辰联:“不屈不淫真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是对马老的硕德美行的高度赞扬。
八、交际联:在交际场中互相馈赠用,主要内容是称羡和表彰对方,互道深情厚谊;或寄慨抒怀,互相勉励;或称羡有德于己,表示谢意等。例如鲁迅书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赞誉他们在革命的共同战斗中结下的深情厚谊,情同手足。鄂比赠曹雪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失义世间多。”上联是称羡曹的情怀,下联是鞭挞当时社会交往的恶劣风气。
九、挽联:主要思想内容为表彰死者的社会贡献,美德懿行,追述与悼者关系,表示哀悼吊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伟业善行等。例如贺龙聂荣臻挽叶挺联:“忆赣水南昌,并辔驰驱犹昨日;哭大河兴县,共承热泪创明朝。”挽联先追忆战斗友情,戎马征战,恍在眼前,后写化悲痛为力量,开创胜利的明天,写得情真意切。又如一九四六年重庆新华日报幼儿园娃娃们挽王若飞、叶挺等“四·八”烈士联:“你们竟死了,我们娃娃弟弟都悲哀,纯真的悲哀,因为你们反对独裁,前功烈烈无伦比;我们就长大,诸位公公伯伯且安息,放心的安息,对于承继人民事业,后代绵绵有我们。”写得亲切沉痛,不离扬功吊慰,继承伟业的内容,且属口语体,堪备一格。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论作什么对联,上下联的思想内容一定要互相关联,才成对联。其他种类可以触类旁通不多举例了。
至于内容相反,不应理解为一面是道贺,另一面是哀挽;一面是伤心流泪,另一面是开颜大笑。应该理解为在思想内容相关的前提下,从反面,对立面的意境来描写,使得充分抒发思想感情。例如:(1)香港木屋区一联:“世界极难捞,永远居木屋;大亨多发达,怎怪住洋楼。”这是以住屋的相关内容,用对比反衬手法描写,以突出香港贫富悬殊的主题。(2)一九三四年湖南一副讽刺地主豪绅联:“大老爷显圣:钱也收,米也收,肉也收,菜也收,受用无穷,享福不浅;小百姓何辜?干个死,累个死,急个死,饿个死,身家难保,有谁见怜?”这联是以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利益尖锐对立的事实,展开思路,铺陈直写,堪称一针见血的佳联。
对联以内容相关的作法最多,因易于解决题材。内容相反的作法则较少,但在题材许可的情况下,以内容相反来对,则主题更突出,效果也更佳。
(四)平仄相间和相反
对联为了音节和谐,声韵铿锵,要依照近体诗的格调讲究用字的声律。声即平仄,是汉语声调最低的概括。律即平仄排列的规律,但它没有象律诗那样固定位置。能排列得像音乐的旋律那样有节奏、有起伏、有抑扬,给人以美感,得人喜爱。因此。对联的声律是不能缺少的。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文字平仄怎样划分,那些字属平,那些字属仄的问题。
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从那时以来,凡写作韵文者,莫不以它为准绳,其后虽经过一些变化,但自宋刘渊编定的诗韵(世称平水韵)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旧体诗词和对联用的平仄声律都依照它。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我们手上拿了它,想知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翻开一看,凡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龙、侵、覃、盐、咸等三十个平声韵的字都是平声,其余七十六韵都是仄声。
你如果没有诗韵在手时怎么办呢?可用下列三个办法来分别字的平仄。
(1)根强《康熙字典》分四声的歌诀辨声划分。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浊,如董、总等,去声字声音轻轻送出,分明而尾长,如仲、用等,入声字音节极短,甫发即收,如欲、六等。这虽不很科学,但能这样分清字的读音,可掌握多数字的平仄了。
(2)用分韵撮要办法,以四声为序,顺口押下去,如东、董、冻、笃,江、讲、绛、觉,支、纸、置、节,鱼、雨、御、月、佳、解、介,萧、小、笑,先、铣、线、屑,英、影、应、益,兼、检、剑、劫……等,凡第一字平声的都能押下去,顺序为平上去入声,三音的为平上去声,第一音是平,其余都是仄了。凡以仄声字为第一音是押不下去的。如以巧、马、敬、送等起押都不行。
(3)查《辞源》,它给每个字都注明某声、某韵,一查就字字分明。同时要注意多音多义、异音异义的恶、兴、胜、应、徵、……和异音不异义的看、望、患、忘、听……等字的区别。这些在诗韵词书都注明,留意就行了。我们能掌握上面说的几种区分文字平仄的方法,任何字的平仄都难不倒了,都不会错用了。再要注意的,你所用的韵书,以上面说的一百零六韵为准,新编的仄韵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相差很远,不合此用。
其次,说说对联平仄的排列。它的一般规律是平仄相间和相同一联中不能全平或全仄,像死水一潭,必须按格律排列清楚,读起来有起伏,有声势,音韵才和谐。口诀中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一三五是奇位字不影响整句音节的流畅,二四六偶位字是决定音节的关键字眼,我想平仄歌诀可改为:“平对仄,仄对平,相间二、三换仄平,可平可仄一三五,偶位句末定要明”,是比较准确些。两句以上的长联,合于某言句式就以某言句式声律为准则。
其中要注意两点:
(1)凡两句以上的联语,上联首句宜平收末句末宜仄收,多句的上联除末句仄收外,上文各句都可平收,或间句平仄收,亦可单以句末字计平仄,句末平仄颠倒交替,即前人称为仄顶仄,平顶平,这样才有利于呼起下文,使语气雄壮有力,古今名联大都如此。
(2)对联上联末字宜仄,下联末字宜平,是格律所定,但在思想内容与形式不能统一时,亦可倒换平仄。还有的不讲平仄,例如孙中山的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只能这样语气才顺。长沙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是顺序和连贯关系,倒转则连贯断,不成为文。以上都是声律的变格,都是以内容决定形式的。
此外,对联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有
(1)同字相对。
(2)专有名词相对。
(3)文言虚词相对。
(4)成语、熟句相对。
(5)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
例如五·四运动商店罢市门联:“学生一日不释;商店一日不开”。中三字相同。另举一人名谐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因为专有名词是固定的,不能削足适履。
最后谈一谈孤平拗句的补救问题。五言七言对联原出于律诗,为了语气的抑扬起伏,音节和谐,在调平仄上和诗一样,大忌犯孤平。
所谓孤平是指五、七言的平收句(一般是对尾)中除了末尾一平声字外,只得一个平声字(七言第一字不算),如:“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都叫做犯孤平。
但在仄收句中(一般是对首)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仄和仄仄仄平仄仄仄,不算是孤平,只算为拗句
这种孤平和拗句都应补救。补救办法:只要犯一、三、五不论,改为要论就行。如上面孤平的举例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但遇到词意关系没办法改变时,必须于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不能疏忽的。拗句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三、五字,任意调一个平声字都可算合于格律;这种办法叫拗救。补救了就不算毛病了。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章摘句论联意


  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

  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如:

  直登朱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条分缕析讲功用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装饰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广告宣传、征答交际。

  1.装饰环境

  应该说,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园林名胜对联,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与藏其宅。”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用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抒沧桑之叹。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常常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名胜风景联在中国楹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名胜风景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联语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已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集散地。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清代钱泳在他的《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反过来讲,撰联如造园林,必使浓淡得法,古今辉映,最忌平铺,最忌臃肿,方称佳构。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剧文学,而且还是很好的园林文学,“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为剧情增色不少。所说情能造景,亦能生景,原因故在于此。

  2.启迪世人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

  诗堪入画方为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撰写一极富教育意义的联句: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此联从大处着笔,却以平实之言道出,显现了极其高度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几十年来,这副对联激发了无数中华健儿为国争光,而今它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体育事业上奋勇拼搏。

  3.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之情。

  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联夸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借用陶渊《归去来辞》字义,说明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可说是对郑板桥恰如其分的评价。

  4.祈祥祝福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从王安石的《春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邪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自宋代后,人们在桃符上写对子,那时候叫“春贴子”。《墨庄漫录》书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为王文甫题一桃符:“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在宋代,逐步有了写寿联的习俗。孙奕在《示儿篇》提到,黄耕庾夫人3月14日生日,吴叔经为其作一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一方面表达对老人高寿的喜悦,另一方面还有祝福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5.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请看程十发所撰一联: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联不可多得也。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联语在于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分文不取原非易事,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可贪;下联说明做事不可强求尽善尽美,要顺其自然,不可为“名”而做无能为力之事。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但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

  6.鞭挞邪恶

  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皆有之。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大则嘲讽时政,小则劝友去疵,不一而足。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

  联句采用嵌字和双关手段,以物喻事。此联乍看只在写景,实则暗有所指。“清风”暗指清朝,“明月”隐喻明朝,作者无疑是一位明朝遗老,旧国不在,但钟情不死。对联饱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虽用意工妙,不免锋芒外露。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此联以谐音手法,而化国民党口号。“税”谐音“岁”,“贫”谐音“平”,对国民政府吹嘘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给予了有力讽刺,使腐败、反动的国民政府体无完肤,收到了许多长篇大论难以达到的效果。

  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腐化、没落的东西也随之滋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随处可见,在许多报刊、书籍、文章、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讽刺腐败现象的联语,如黎时忠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世有叶公龙反假;
  今无伯乐马偏多。

  联句上联借“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反其道而行之,以道破“假做真时真亦假”的社会时弊;下联借伯乐识马的故事,对那些买官卖官、任人唯亲的现象给予了无情讽刺,联句用典得当,对仗工整,一语双关,绵里藏针,堪称讽刺联之佳品。

  7.广告宣传

  利用对联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是古已有之的事情,只不过未冠“广告”之名罢了,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行业联了,因一副好的店联而生意大盛的事情在古籍中时可见之。江苏泗水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妙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极度形容佳酿之美,试想其味鸟可闻之成凤,其糟鱼可食之化龙,况其精华之酒乎?这种手法容易激起读者的兴致,诱惑力强,往往收到较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一段时间内可说是妇孺皆之,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8.征答交际

  应答联作为楹坛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好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一问一答可增人兴致;寻胜探幽,心旷神怡之时,一出一对可添无限乐趣。朋友答对可见其情操,小儿应对可见其聪慧,知己答对可增进友情,陌生人答对可借此相识。如:

  山光扑面经宵雨;
  江水回头欲晚潮。

  传上联乃罗聘游镇江焦山时所出,正在其苦苦思索下联之际,正巧郑板桥亦在游玩,代续下联,二人因此结识而成为好友。

  应答巧对发展到现在,已从三五朋友间的应答发展到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征集联句,使广大楹联爱好者能参与其间,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对句。如1982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等单位举办的迎春征联活动,所征五个出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应征稿件达18万多件,尽管限了题,但征稿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涌现出许多佳联。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下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出句与对句皆由当代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的名字串组而成,几个人名自然成句,意义连贯,对仗工稳贴切,实乃联中上品。

  征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喜庆场合。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各报刊电视以香港回归为内容的征联大赛遍地开花,楹界高手辈出,妙联层出不穷。如获得“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一等奖的湖南省刘人寿的一联: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桐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此联饱含激情,用笔精到,虚实相间,巧用比拟,抒发了炎黄子孙企盼回归,举国同庆,龙飞凤舞的热烈气氛。联句句尾还巧嵌两个戏剧剧目名称,如画龙点睛,令人读后欣喜无限,激情飞扬。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中的用典



  概  述


  “典故”一词,一般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正如《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本文所说的用典,当然也包括掌故。

  由于历代文学史没有将对联提到应有的地位,或者干脆将对联纳入诗之内,故“典故”后者的释义,仅仅涉及诗文。其实,对联如诗文一样,是完全可以用典的。不用典,虽然一样能写好对联,甚至成为杰作,但用典恰当,通过引用史实或现成语句,不仅可精炼文字,节约篇幅,而且可使联文更有气势、有力量,如虎添翼;铺陈文采,如锦上添花;切中要害,如画龙点睛;总之,能增加艺术感染力。

  自唐宋迄今,对联艺术由逐步发展到兴旺,又经过一段沉寂,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全面繁荣。千余年来,对联佳作纷陈,其中不少用了典故,特别引人入胜。用典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大体可概括为三种。


第一种 直  借


  直借是直接借用史实或人物、地理等,阐扬联文的主旨。最早直借用典,恐怕要算唐李商隐的出句:“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和温庭筠的对句“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两位诗人为撰联直借用典开了个好头。因为召公辅佐周武王至成王历任宰相三十六年,功勋显赫,而郭子仪以战功卓著升中书令后,任内主持对官吏的考核二十四次,政绩斐然,以此为对仗,正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直借用典可分为四个方面。

  (甲)用正面典型赞正面人物,前面所举的对句即是。又如毛泽东赠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联:

  侯季多肝胆;
  刘卢自苦辛。
  此联用侯瀛与季布献策献力、卢湛与刘琨同心同德这两个典故,既概述了对方于公于私的忠诚,又衬托出两人老同学之间的亲密友情,堪称言简意赅。再如侯竹愚题潮州韩愈祠联:

  苏学士前传谪宦;
  孟夫子后拜先生。
  联中引用了两位历史名人——苏轼与孟轲。它不是直写韩愈继孟子以后在弘扬儒家学说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苏轼一样博学多才而遭谪遣,而是委婉地说,在苏轼被谪岭南之前的三百年,就有一个人被贬来这里,而他却是儒家道统继承者孟子之后又一个令人崇拜的代表人物。这样不言而喻,便引出了他(韩愈)的不幸和伟大之处。这种有点像仅露出谜面而叫人去猜谜底式的用典,其手法之高超,很值得揣摩、借鉴。

  (乙)有的运用反面(或者被作者认为是反面的)典型去对比、衬托正面人物。

  且看李秀峰撰的题小乔墓联:

  铜雀锁春风,可怜歌舞楼台,千古不传奸相冢;
  杜鹃啼夜月,也为英雄夫婿,三更犹吊美人魂。
  联中所言奸相,无疑是指曹操。作者爱憎分明,笔下的曹操与小乔,显然成了强烈而
鲜明的对比。如此用典,确实恰到好处。

  又如倪文贞撰的题虞姬庙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虞姬是项羽的爱妾,当楚汉相争项羽被困垓下时,姬自刎而亡,其家乡上虞立庙祀之。作者并不直接歌颂她贞烈,而是借两个反面人物去陪衬。联中“西施羞上范家船”一语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用典,简直是展出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来。

  (丙)有的联借用反面典型,讽刺和抨击反面人物,如黄兴戏挽袁世凯联云:

  好算得四十余年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筹安两字美名,恣意进行,居然想学袁公路;
  仅坐了八旬二日屋里皇帝,伤哉短命,授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
  联文以僭位称帝最终遭到惨败的袁公路(袁术),喻讽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窃国的袁世凯,入木三分。

  (丁)一联(主要是长联)多典,除了借用反面典型进行讽刺以外,还有以正面典型用于赞颂或其他方面的。如孙中山获悉革命党人宋教仁因遭到袁世凯忌恨而被袁派人刺死以后,悲愤万分,特撰二联,其中一联用典不少: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此联通过借用好几个名人的史实,与杜甫、文天祥等人的名句,则又如长风鼓浪,益见其激荡奔腾。

  陈述冬题郑州黄河游览区联亦用典精当:

  北殷都,南许都,东汴西洛,更有游区迎远客;
  张医圣,杜诗圣,文韩武岳,古来人物盛中州。
  此联除两边末句共十四字为用典之句作补充外,余二十字均系嵌用典故。作者高屋建瓴,一边描述此地有古殷都、魏都和开封、洛阳两胜地的辉煌历史,一边推介此地曾经孕育出张仲景、杜甫、韩愈、岳飞等文武英才,向读者展示出:人杰地灵的游览区确是得天独厚。人们自然会是近悦远来的了。


第二种 集  句


  集句是集古诗文句子或民谣民谚,可分为四类:

  (甲)全集句:指全联都是集现成句子。这类集句最早的恐怕要算王安石集谢贞与王籍诗句成的一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又如爱国将领吉鸿昌集句述志联:

  松间明月长如此;
  身外浮云何足论。
  此联集宋之问与白居易诗句,联如其人。

  周渊龙为世界旅游日集句题联云:

  春秋多佳日;(陶渊明)
  山水有清音。(谢灵运)
  集句有出自一书的,如李正权题无字碑:“子不语;天何言!”二句均出自《论语》,且皆含“无”字意,以之题无字碑,可谓妙极。集句也有出自一人的,如徐无闻纪念杨慎(升庵)诞辰五百周年联,集杨诗句云:

  逐客正伤南浦赋;
  生涯聊听僰童歌。
  二语堪为杨慎后半生写照,形象而生动。联作者满怀激情,从杨慎诗的千言万语中选取了以上两句为对璧,充分抒发了后世对杨慎的同情、景仰和怀念。

  (乙)部分集句:指对联的一边或某一小节系集句,其余由作者自撰。如宋初石延年(曼卿)赠友联: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诗,引喻生长、兴衰,石氏用“月如无恨月常圆”作对句,不仅词性声律等恰相对仗,而且意境深远,与上句两相联配,自然融为一体。

  又如龙韬挽钓友联:

  石洞访神仙,桃花流水沓然去;
  烟波寻钓叟,斜风细雨不须归。
  两边的上半部均系作者自撰,下半部分别集自李白《山中问答》和张志和《渔父》中句,两相搭配,巧成对仗,而且寓意深刻。

  此外,李清照集柳永《破阵子》和张九成廷试对策中句,并加嵌二人姓名而成的谐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还有山丁录词牌名和半借王勃名句而成的迎澳门回归联:“阮郎归,落霞孤鹜曩时影;渔家傲,秋水长天此际图。”则是别具一格了。

  (丙)参照原句或反用原句,可分两个方面:

  一是不保持原义,如纪昀的嘲庸医联:

  不明财主弃;
  多故病人疏。
  这是根据孟浩然诗《岁暮归南山》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组成联的,两边各颠倒一字,并改“才”为“财”,庸医的窘相跃然纸上。

  二是保持原义,如清名医范文甫的春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范家贫而乐于济人,博得远近称赞。此名为春联,实则述志。

  (丁)集民谚民谣或口语。

  旧时,有人为讽刺和抨击贪官撰了一联: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票子,子寿孙贤都接脚;
  执法如山:靠山、钱山、粮山,山崩地裂总伤心。
  此联巧妙地借用“爱民若子”和“执法如山”两个满含褒义的成语,并分别用一连串的口语作注脚,使得褒义转化成贬义。

  又如刘子迈题醮坛联云:

  奉三炷香,天上有灵应下雨;
  打一坛醮,地方无鬼不生灾。
  上半联化用民谚“天上无云不下雨”而成“天上有灵应下雨”,化用后成了反语,意甚含蓄。下半联借用民谚“地方无鬼不生灾”(也说“地方无鬼不遭瘟”),则颇传神。


第三种 化  用


  所谓化用,就是不原原本本地集录史实或原句,而是加以衍化,融入联中。

  (甲)化用史实

  滕王阁佳联不少,但朱荦所题略有不同: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此联化用阁中帝子李元婴建阁和江上才人王勃题序这个典故,要言不烦,手法别致,化典入神。

  据《楹联丛话》载:僧契盈……侍忠懿王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转。王曰:“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题亭柱云: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不仅对仗甚工,而且切地切景。下句指一昼夜内的子午潮,上句系化用忠懿王对于当时海运的评价,衬托出碧波亭前胜景,妙!

  (乙)化用原句。手法有三。

  一是截用原句:如伏家芬贺姻侄李长富入赘刘家联:

  淑女多情惟报李;
  郎君厚道必安刘。
  此联之妙,妙在截取《诗经·大雅》中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和《史记·留侯传》中的“安刘氏者,必勃也。”“安刘”虽已非原义,但堪能喻李郎入赘刘家也。

  二是参化原句。这与截用原句略有不同,既可保留原句的部分,又可对原句重新组合。

  如樊恭煦题苏州寒山寺联:

  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来夜半;
  木屐桦冠,仰天大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好一个“江枫渔火”和“依旧钟声来夜半”!它化用了张继名篇《枫桥夜泊》中句,形象地为“胜地重来”作铺垫,如此活用典故,真是出神入化。

  郑燮题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便是化用曾参的“三省”其身,颜回的非礼“四勿”,和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确是高度概括。

  三是融化。融化也可分为两类:

  有的融化后保持或基本上保持了原意。如王自成题湘妃祠联:

  泪洒君山,叹草木无知,深情脉脉唯斑竹;
  心存尧舜,喜山河巨变,漫舞盈盈下翠微。

  一是参照《述异记》关于湘妃和斑竹的记述,艺术夸张地写出“深情脉脉唯斑竹”,并化欧阳修《秋声赋》中的“草木无情”为“草木无知”,以衬托出斑竹对于湘妃的同情。二是融化了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帝子乘风下翠微”诗句。作者根据对联的特点,不仅将这些变化高度概括为“山河巨变”,切人切时地将这些巨变归之于心存尧舜,更使得帝子这一动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而且紧接着以化用“下翠微”原句而成的新句“漫舞盈盈下翠微”煞尾。

  有的对原典融化之后,作品已非原义。

  如清代裘恕题晴川阁联: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
  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

  联中语句,大都引自崔颢一诗,但平凡中见雄奇,其手法和主题思想,已不同于原诗。

  又如旧时有人为支持妇女不缠足撰联:

  尼父传经,寸肤莫毁;
  如来说法,两足为尊。

  上联借《孝经》中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化用之后,已非行孝原义,赋予了新的内容。全联意为:孔夫子教悔我们,切不要毁坏身肤;再说,佛祖讲经时,双足盘在前面,不让它受损伤。如此,怎么能够缠足呢?


用典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过去对联用典,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不能满足于现状,我认为还要注意三点。

  一是准确性:绝大多数联做到了这点,但少数联用典不当:或以大喻小,过分恭维;或以小喻大,不甚得体。有人评刘少奇的死如同韩信的死,这一比方是否恰当?值得商榷。

  二是力争深入浅出:当前撰联既要提高,更要普及,写给人看,太难懂了,也是枉然。

  三是大胆吸收新的养料。新时代不断涌现出新人、新事、新物、新语汇,有的品位还相当高。如何从中吸取新的养料,使对联更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更有生命力和战斗力,这很重要。窃以为凡已被肯定或已约定俗成的典型,均可选作典故进入作品。陈谦在庆祝党的七十诞辰联中,用“韶峰麟凤广安春”喻毛泽东与邓小平的领导,陈恒安以“牢竖四根擎天柱”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的以雷锋喻新风,以焦裕禄喻艰苦奋斗……所有这些,都可说是引用新典的一种尝试。

  对于用典的探索,我才触及皮毛,有待进一步深入,尚请方家及读者指正。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典故初探



  对联运用典故,在对联理论学术研究中,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求正方家,并希望能起点抛砖引玉作用。

  一、对联运用典故的要义

  运用典故,本是文章的一重要手法和技巧。《文心雕龙·事类》谈到用典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这是说,写文章为证明某一意义,引用有关典故,是圣贤的大文章,经书的通用规范。

  那么,什么是典故呢?各种新旧辞书解释不一。我认为,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比如有了丢羊补牢不算晚的生活经历,才会产生文字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典故。

  用典故,既然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引成事述故言”的技法,对联是文学中的另一文体艺术形式,它自然会大用典故。

  国华光夏甸;
  民众乐春台。

  这副五言春联,就用了“国华”、“夏甸”、“春台”三个典故。“国华”表示国家荣耀繁荣,语出《国语·鲁上》“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夏甸”由“信彼南山,惟禹甸之”演化而来,禹建夏朝,故禹甸又称夏甸,用以表示中国。“春台”,指登高游乐的胜处。词见《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再看一副古代倡导廉政的对联:

  领郡愧难胜,愿闾阎俗变饮羊,人除害马;
  同舟须共济,与僚寀政朝驯雉,节励悬鱼。

  联中几乎每个短句用了一两个典故。这里就“饮羊”、“害马”、“驯雉”、“悬鱼”说说。“饮羊”典出《孔子家语·相鲁》:“鲁之贩羊有沈氏者,常饮其羊以诈市人。”这是以水饮羊,增重牟利,如今天的注水肉,古又称“饮诈谋利”。“害马”语出《庄子·徐无鬼》,本指损害马的自然本性,后引申为害群之马。“驯雉”是《后汉书·鲁恭传》中的故事。说他的政绩化及鸟兽,连小孩也不愿捕获来到身边的雉鸟,比喻地方官善施仁政。“悬鱼”是《后汉书·羊续传》中拒下属送鱼不食,悬而以示拒贿的故事。宋诗有句赞道:“清身太守旧悬鱼。”表示羊续为官清廉。

  上述两例用典,既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也难见出因陈相袭的毛病。由于征引恰当,妙合自然,不仅使联语绘声绘色地增强了感染力,也收到了意境超凡、对仗工妙的艺术效果。

  近人蔡东藩谈到典故说:“文人撰述,必先有相当之词料(典故)为之运用,斯能斐然成章。”可见用典的重要性。

  对联的产生,开始孕育在赋骈诗律中,这都出自文人之手。这类句子讲谐偶骈律,特别是唐代勃兴并用以取士的律诗,其复句必须讲对仗平仄,俪青骈紫,判白妃红。此类句子抽出来就成了工整隽永的对联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由于这类律句及后来独立成体的对联,多出于文人之作,他们或抒情明志,或写景状物,或恭贺悼念,或警世自励,或陈古讽今,或为丰富内容和追求艺术效果,在对联中下功夫用典,成为对联用典故的缘起。

  二、对联所用典故的分类

  对联所用典故的分类,可从两方面说:一是典故本身的分类,一是对联运用典故的分类。

  典故本身的分类,《文心雕龙·事类》说,用典是“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实际是把典故分为“古事”、“旧辞”两大类,即我们今天说的故事典故和词语典故。词语典故包括:名言、格言、箴言、警言、熟语、惯用语、文句和诗句等词语。故事典故又分为历史故事、文学故事和生活故事。还有把典故分为明典、暗典、生典、熟典。这是从典故的体裁形态上分。若从具体形式上分,典故是一个词,又是一个词组,有的还是一个句子,甚至是文章的段落。而对联所用典故多是一个词,如“三闾”、“芳节”或一个词组,如“椒花颂”、“柏酒醉”。有的还是一个句子,如迎春联中的“春来有脚”,端午节联中的“保艾思君子”等等。

  对联典故的分类,是按对联分类而分的。对联分类又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清代有为科举而设的“应制”类,为歌颂皇朝的“万寿”类。在民国时期,有包括一年各节的“岁时”类,婚联、寿联及贺得子、建房等喜事则归于“贺联”类,还设有包括讽喻、巧联的“戏谑”类。现代研究对联理论的,各家分法也不一,有从应用和思想内容分的,有从内容和写法上分的,如专用联、长联;有分为十大类的,有多至十六类的。但在春联、寿联、挽联、胜迹、格言等类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对联典故也可大致按这些类别分。这里就春联、婚联用典举例说明。

  春联常用典故有:三阳、国光、照苏、禹甸、青帝、黄图、平安竹、富贵花、斗转寅杓、春回子夜、鸿钧初转、青鸟氏司启、苍龙帝司晨、一百五日韶光、二十四番花信等等。

  婚联典故有:比翼、于飞、双星、玉台、鸿案、好逑、谐凤卜、连理花、协熊占、宜男草、赤绳系足、红叶题诗、琴瑟赓和、龙凤呈祥、兰桥幸遇、箫引凤飞、玉楼巢翡翠、金屋锁鸳鸯等等。就对联说,下面就春联,婚联各举一例。

  琅玕\岁报平安竹;
  锦绣春开富贵花。

  联中“琅玕\”语出《尚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郑玄注:“琅玕\,珠也。”“平安竹”,见《酉阳杂俎》,言一寺中所栽竹,每日有人报竹平安。以后成为“竹报平安”,表示家庭平安的典故。联句化自郭钰诗“锦绣春明富贵花,琅玕\书静竹平安。”联意期与一年幸福平安的生活。

  画眉喜仿张京兆;
  点额欣谐宋寿阳。

  “画眉”,《汉书·张敞传》。宣帝时张敞官京兆,尝为妻画眉,后成夫妻恩爱的典故。“点额”,《岁时记丽》上记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檐下,梅花落额,成五出之,后人效之为点额的梅花妆,意在女美郎喜。

  当然,典故的分类,不是绝对划一不二的。它既有积累和选择,又有革故鼎新。用时要灵活掌握,贴切自然。

  三、对联用典的要求

  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概括,以典谋篇,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可见典故于对联的重要性,真是功莫大焉。因此,要求运用典故,做到熟悉典故,积累典故,善于选择,使典故用得妥贴妙切。理得义明,达到“情欲信而辞又巧”。下面就具体要求分述之。

  一要了解历史。多读点古书,熟悉典故,掌握典故。我国的典故多来自经史子集,所谓“经史子集,文人之资储也”。此外,笔记小说,稗史逸闻,古体诗词也要多加留意,特别是有关记录我国古代民俗、节令、风土人情的书,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等。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要注意运用“今典”。典故不尽是古的,也有现代的。古人就有运用他们当时的“今典”的范例。“不薄今人爱古人”,所以我们也要改变是古非今的态度。

  二是注意典故的思想性,重视典故的教育作用。不论什么形式的文艺都要求有健康的思想性,才能美化人的心灵,起到教育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对联,由于它的读者之多、普及之广,更要求讲究思想性,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而这往往要靠典故用得恰当巧妙来实现。因为典故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思想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典故自身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精辟哲理,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使人受到启迪和教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说明典故教育意义的久远和巨大。

  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反平,已苦下情迟上达;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

  这是晚清俞樾(1821-1906)在南京任上写的一副自律堂联。为官要清正、莫把私意带入官场,处理诉讼要公正求实,不要制造冤假错案,即使后来发现了,也会“苦下情迟上达”。联中所用典故:“听讼吾犹人”,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不过要使诉讼的事情完全消灭才好。“举头天不远”,从陶澍(1779-1839)任两江总督在南京任所书的堂联:“绕案风清尘榼,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中的“举头日近”脱化而来。这在当时,用的就是“今典”。这副对联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是一副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好联。

  三要典故用得新颖,使典故在对联中有新鲜感。做到这点,要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善于从中发掘别人所没见到的思想,从新的高度加以理解,才能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好对联。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新鲜感,增强对联的感染力。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等眼枯人。

  这是广州中山大学陈寅恪教授(1890-1969)在“文革”初被关进牛棚时以她夫人口气写的自挽联。“牛衣”、“豹隐”典故用在这里立意新颖,能深刻地突出主题。牛衣,本农民给牛御寒之物。典出《汉书·王章传》,说王章未显赫时,病卧牛衣,后官迁京兆,妻劝止说:“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涕泣对牛衣”比喻夫妻共守贫困,无害于人。“豹隐”原于《列女传·陶答子妻》,表示隐居幽处,以避其害。对已双目失明又跌伤脚的陈教授说,尤其在动乱的“文革”中,要“豹隐”实是难事。不久,这位正直勤勉的史学巨匠含愤与世长辞了。其夫人一月后也抑郁而终,应了“九泉稍等眼枯人”。四十年相伴的夫妇如此凄惨而终,不正成了“断肠史”么。此联虽然字字血泪,句句辛酸,但用典上不落俗套,新颖而有思想性,因而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悲愤的心情,能使读者至深地感到情真意切,激起共鸣。

  四要讲究匠心技巧,活用典故。典故是现成的,但不是简单的照搬或强拉硬扯就算用典了,应在原有典故的基础上,采用变通的手法,创造异乎寻常的用法。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的“用事全贵能化”,所谓“化”,是点化、变化的意识,就是教人变通活用典故。要做到“化”,当然要讲究技巧,运用拈用、掇合、改造、脱化、翻新等异乎寻常的方式。

  拈用。是对典故或诗词略作变动或反其义而用之。如朱自清晚年在贫病交困中写的自勉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是用李商隐《乐游原》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稍加变动,用以表示作者在艰困的境遇中,对反帝斗争的坚定及对新的希望抱着乐观态度。

  掇拾。将来源不同、内容不一的典故或诗句在对联中缀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

  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道也;
  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子问之。

  上联取自韩愈《祭十二郎文》,下联用《桃花源记》意,语出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李文句原是互不相干的,但作者将二典撮合入联,叙写桃源古洞,妙合自然,可称得体。

  改造。在典故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对内容略作改造。如郭沫若写的一副抗日联:

  龙战玄黄弥野血;
  鸡鸣风雨际天闻。

  上联用《易经》中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玄黄”为天地,意为中国大地正在进行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人民为捍卫祖国血洒大地,下联“鸡鸣风雨”原于《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表示战争风雨如晦,人民闻鸡起舞奋起抗战之声响彻天际。作者把所用典故略作改造,直抒全民抗日同仇敌忾、意气风发的必胜信念。可见改造典故亦可写出好联。

  翻新。把原有典故翻出新意,或反其意而用之。如近人陈逢元在民国初写的岳阳楼联:

  两岁苦兵戈,一统山河,肯容吴楚东南坼;
  重湖惊梦影,万家劫火,怕说乾坤日夜浮。

  上下联后句用杜甫《登岳阳楼》诗句,作者借来反其意以讽当年军阀割据,连年兵戈不休,使典故原意另有一番新意。

  脱化。即把典故不显一点原有痕迹用上,但又不能陷入词晦意涩中。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

  湘灵,为舜妃娥皇,吕仙指好酒的吕洞宾。子美诗,是杜甫《登岳阳楼》诗,希文笔,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初读,仿佛联中的琴、杯、诗、笔都在泛指,实是运用典故,只是典故用得巧妙,脱化得了无痕迹罢了。

  五要注意修辞。对联,仅上下两句,字数有限,更要求讲究辞章精美,凝炼准确,生动形象,文约旨丰,使联句更有亮色,增强艺术感染力。这就要靠修辞来实现。现在,凡研究对联的专著,都有专章论及修辞。这里就个人的体会再讲一例:

  红杏花深君独立;
  绿杨春好我平分。

  这是用借代修辞的妙联。上联用虞家的典故,以“红杏”来代虞姓。下联用白居易赠元微之诗的典故,以“绿杨”代同居的意思。使上下联对得自然雅切。借代是用同本体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如说桃,用“红雨”、“刘郎”等典故代。说柳,可用“灞桥”、“阳关”来代替。把典故由来弄明白,就明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具体的形象可以引起联想,使人对联意更易于明白通晓,品味出非凡的意境。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构思途径



  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庆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有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反正你要写一副对联。在主题、身份都很明确,你的对联知识也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怎样下笔呢?

  这就是常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构思问题了。即使是联家里手,也并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其实,构思对哪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难以解决的。

  现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

  点题法

  点题,就是在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

  它有单点、双点之分。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

  一年欣有首
  四海幸无波

  上句单点。又如九月婚联:

  喜望金菊放
  乐迎新人来

  这是下句单点。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点题,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

  影动半轮月
  香生一握风 (扇店)

  纵谈中外事
  洞彻古今情 (报社)

  长联和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

  它有明点、暗点之分。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间,如寿联:

  观书千载近
  炼药九仙成

  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

  虚字法

  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

  可以虚字起首,如:

  何须蛋白寻营养
  只此盘中有文章 (豆腐店)

  至大至刚,三天两地
  乃神乃圣,震古铄今 (关帝庙)

  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 (山东济宁子路祠)

  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数字法

  数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数字起首
  如江春霖题北京松筠庵(明臣杨继盛故居)联:

  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
  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描写风景,也常用数字概括,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数列嵌入
  湖北楹联学会成立时,我代中国楹联学会撰写了贺联:

  一楼云鹤,双流帆影
  三楚精神,四海联情

  顺序嵌入“一二(双)三四”。又如1984年底,我与马萧萧、顾平旦、曾保泉为北京保温瓶厂合作的一副咏保温瓶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上联的“一二三四五”,是等差数列,下联的“个(孤)十百千万”是等比数列。

  以上可称之为“顺嵌”。还有“混嵌”,即打乱数列顺序。1988年我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之约,所做的一副春联:

  四海五湖,擎三杯美酒,回首八七年六谷飘香,九州增彩
  千帆百轲,乘万丈春潮,同心十亿人双舞龙凤,一览江天

  联中将一至十以及百千万亿诸数词不按顺序分别放到适当位置上。

  数不对数

  一般地讲,联中数字要与数字对仗,但也有不与数字对的,多与颜色词、方位词、时令词和一些固定词来对。如: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成都杜甫草堂)

  这里的“四”,无论把它看作上下对,还是自对,都没有数字与其构成对仗。再如: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上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演金木土课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混嵌一至十数字,下联对之以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数字还有其他用法,如加减运算(“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乘除运算(“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分数(“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等。这些方法并不多见,不再详细介绍了。

  示时法

  示时,是一种标示时间的构思方法。

  有的可以写出具体时间,如:

  三更半夜三更半
  八月中秋八月中 (趣联)

  定一十二时标准
  作三百六旬循环 (钟表店)

  有的可以只表示出时间的先后次序,如: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关岳庙)

  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
  晓露花,午风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 (台北太古巢)

  前一联,明确标出“先、后”,后一联,以“晓、午、晚、夜”构成了时间流向图。

  示位法

  示位,即指示事物所在位置。

  有时可以指示得非常明白、清楚,如同导游图一样,如: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 (成都杜甫草堂)

  此联为杜甫《怀锦水居止诗》的摘句,指明草堂的具体位置。

  有时可以把位置标示得很具体,仿佛现今公路上的里程路标,如一副岔路口门对:

  已过半程临古渡
  再行三里到新村

  较常用的是以一些方位词(有抽象意义的方位词,如上、下、中、内、外、边、间等)来表示大致位置,如:

  堤畔莺花桥畔月
  竹边歌曲柳边舟 (园林联)

  鸡鸣山下,玄武湖边,振起景阳楼故址
  帝子台城,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 (南京鸡鸣寺景阳楼)

  历举法

  历举,即不满足于概括描写而列举具体事物。有点类似于“总分”中“分”的内容。

  安庐凤颍徽宁池太,滁和广六泗,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 (北京安徽会馆戏台)

  如果只说八府,不细举安(安庆府,今安庆)、庐(庐州府,今合肥)、凤(凤阳府,今凤阳)、颖(颖州府,今阜阳)、徽(徽州府,今屯溪)、宁(宁国府,今宁国)、池(池州府,今贵池)、太(太平府,今马鞍山),只说五州,不细举滁(滁州,今滁县)、和(和州,今和县)、广(广德州,今广德县)、六(六安州,今六安县)、泗(泗州,今泗县),也未尝不可;但这是会馆中联,历数之后,便会给安徽同乡以亲近感。同样,下联历数五音八律的具体名称,更有戏台的环境气氛。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名联,用的也是历举法: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历举长江流域的著名风景,下联历举中国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倘若不这样历举,只写“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无论如何也难像现在这样脍炙人口。

  短联也可用历举法,主要是历数景物,如园林联中的:

  山溪—曲泉千曲
  竹径三分屋二分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这类对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动词。

  比较法

  比较,就是将若干事物按其排列顺序进行难易、大小、轻重等方面的比较。

  可以比较难易,如: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八年才入泮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二十五月已登瀛

  兰州五泉山公园半山木牌坊上有横联,也是比较难易(及好坏)的:

  高处何如低处好
  下来更比上来难

  可见,两个事物就可以比较。1986年,我游武当山,曾赠某青年道姑一联,也是用比较法:

  进门易入门不易
  论道难悟道更难

  可以比较大小,如旧时戏名联: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是把“舞台”、“天地”大小反复进行比较。再如:

  三五步行遍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其立意也同上一联一样,除了在范围上,也在数量上比较。

  释名法

  释名,即解释事物名称。

  这种解释,不是严格的定义式的,而是一般介绍或由名而发出联想。如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门联:

  此女校书旧日枇杷门巷
  为古天府第一郊外公园

  女校书即唐代女诗人薛涛,望江楼公园是其故居旧址,那时,门巷里栽有枇杷树。此联是释地名。

  议事称总董,办事亦称总董,总董何价值哉。况以伪总董浑合真总董,董有几总,总无一董,莫可名焉,命之曰懵懂懵懂
  教书号先生,唱书又号先生,先生失尊贵矣!若因女先生交结男先生,生未得先,先舍其生,是奚说也,说者谓牺牲牺牲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是从解释“总董”、“先生”之名处落笔,有感而发。

  释用法

  释用,即解释事物用途。

  有些趣联可用释用法制成,如:

  虎皮褥盖学士椅
  兔毫笔写状元坊

  行业联多用这种办法来宣传产品,如:

  不教暴日盈头射
  自有仁风拂面来。

  这是扇店联,说的是扇子的功用。又如:

  不愁夕阳去
  还有夜珠来

  这是灯具店联,说的是灯具在夜间的功用。

  释义法

  释义,即解释事物的意义。

  请看一副衙署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上联对“贪”的意义进行阐述:贪财图利,当然是贪;贪图名声,作沽名钓誉之事,也是贪。下联提出对“俭”的看法:只是对己节俭,严格要求,才算俭;对别人、对百姓这样做,便不是俭了。

  有时作讽刺联,一加解释,意义则十分明确了。如某官自创“爱民若子,执法如山”,实际上却鱼肉百姓,贪财枉法。有人作联: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上联释“子”,此官爱的是金子、银子;下联解“山”,他执法办案,是看谁行贿多,谁势力大。

  以上10种途径,并不包括所有的构思方法,结合对仗规律,还有:

  一气法:即流水对(串对)作法。

  无情法:即无情对作法。

  领字法:即运用领字的作法。

  结合对联的修辞辞格,几乎每一辞格都为一“法”,诸如:

  比喻法:用比喻辞格。

  疑问法:用设问、反问辞格。

  嵌字法:用各种嵌字辞格。

  …………

  总之,对联构思途径多种多样,只要从实际出发,只要达到“工、稳、贴、切、新、奇”,怎样构思都能成为佳作,这也是“文无定法”吧!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联作法



  在对联的“家族”中,春联诞生较早,至晚到五代就有了史料记载。过年贴对子,就是贴春联。

  长期以来,中国的百姓,包括文人和以“书春” (摆摊写春联)为业的人,积累了写春联的丰富的经验,也为后世留下许多精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创作春联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描春景

  天回地暖,日丽风和,阳春白雪,满目生机,这与人们迎接春天的雀跃心情十分和谐。因此,春联自古以来就以描绘春景为擅长的笔法。如:

  春莺唱柳
  喜鹊登梅

  又如传统春联: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在描写春景时,常用一些具有新春特色的词,如:

  植物——竹、梅、杨、柳、桃、李、杏。
  动物——莺、燕、鹊、凤、鹏。
  器物——爆竹、酒杯、锣鼓。
  颜色——红、绿、金、碧。

  2.颂吉祥

  本来,祈福纳祥、驱鬼避邪,是远古桃符的原始功能,从桃符向春联演化过程看,吉祥话语是不可少的,如:

  春光播福
  和气致祥

  又如传统春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而今,吉祥话已不单是对个人、对一个家庭的祝福了,更多地是对祖国江山热情的赞颂,对祖国前程美好的祝愿,如:

  天地英雄气
  风云浩荡春 (赵朴初)

  八表同庥瞻丽日
  四民有庆乐丰年 (刘叶秋)

  3.限时令

  有些对联已用了几百年,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属于“长命百岁”的。用多了,便有陈旧之感,应该出新。对联出新的途径之一是限时令,这大致有两种情况:

  作干支联
  即在春联中嵌入当年纪元的干支(甲子、乙丑、丙寅等),如:

  甲兵洗净
  子舍承欢

  前人将每个轮回中六十年间不同干支纪元都作了现成的联,供每年选择使用。应该说这是一种创新,但也有缺憾。由于天干10字、地支12字在组词能力上有限,往往干支联文辞生涩,用典过僻,一般人读不懂。也有时干支联并不完全符合当年情况。即以甲子年论,1924年为“甲子”,那时各路军阀正打得火热,“甲兵”无法“洗净”,老百姓叫苦不迭,那里还能“承欢”呢?而1984年,已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八年了,“甲兵”早已“洗净”;到2044年,谁也说不清,大概也不会有“甲兵”的战事了。如果不承袭前人,结合本年实际作干支联,通畅易懂,雅俗共赏,则是上乘之作了。

  作生肖联  即在春联中嵌入本年的生肖(鼠、牛、虎、兔、龙、蛇等),如: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此联是1981年《羊城晚报》征联作品,实际上可以用于今后任何一个“鸡年”(×酉)和任何一个“马年”(×午)。

  只用一种生肖的,有指示当年的作用,如笔者所作戊辰(1988)年联:

  顺雨调风龙气象
  锦山绣水凤文章

  用相邻两个生肖,可表示年份的交替,如笔者所作丙寅(1986)年联:

  牛耕绿野
  虎啸青山

  生肖可以替代,常用以“阳”代“羊”,如:

  阳春开物象
  丽日焕天文

  有些生肖,不是人们“喜爱”的动物,且不吉祥,因此很难直接入联,如鼠、蛇、犬、猪、猴等,就不一定生硬地入联,称“鼠年”、“蛇年”、“狗年”了。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做出趣联来。

  4.写时事

  以时事入联,是对联的传统,也是春联的传统。可写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正在发生的事以及将要出现的事。这些事件,都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借春联之机,表示群众的关注情绪。如:

  且把桃符纪国耻
  常看竹叶报平安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春联。又如:

  翻身休忘本
  饮水务思源

  这是土地改革时期农村的春联。这类对联是历史的记录,是生活的写照,如果有兴趣把各个历史时期甚至每年的春联搜集齐全,可能会成为小型编年史和中国大事记的。当然,写时事联要注意不要将标语口号合盘端出。

  5.抒胸臆

  有些春联,看起来没有什么春意、春景,也不嵌干支、生肖,纯是一些愤世之作。这是因为旧时一些知识分子生活凄惨,满腹牢骚无处渲泻,等到过年时,便触景生情,不禁舞文弄墨,直抒胸臆。如: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可以想见,此处主人一贫如洗,无依无靠。一般说来,这类春联有较强的艺术性。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婚联作法



  结婚是人生一大乐事,亲友馈赠之中倘有婚联为贺,将更为隆重、典雅和有意义。然而,婚联并不好写。因为撰写婚联思想要新,手法要高,要多几分喜气谐趣,还要少几分陈词酸腐,是不容易的。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怎样作婚联。

  1.恭贺——破除旧习

  贺,是婚联主题;贺什么?反映了时代精神。可以希望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如“二姓合婚,百年偕老。”可以赞扬他们感情深厚:“志同道合创业,夫德妻贤成家。”

  写婚联时要注意克服封建意识,即摈弃旧婚联的旧意识,如“喜看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之类。且不说它不符合计划生育,就内容上也是陈旧的。又如:“赤绳曾系足,红叶苦题诗。”反映了“命由天定”的宿命思想,这和当今青年的恋爱观相去甚远。再如:“鸿案相庄百年偕老,凤占叶吉五世其昌。”用的“举案齐眉”的典故。《后汉书》上说梁鸿妻孟光,给丈夫端饭,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举案(食盘)齐眉,恭敬至极。这是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夫妻生活楷模,在当今已极不合适了。

  2.祝福——宜用比喻

  比喻,大概是婚联中最常见的。

  说婚事,常用“花好月圆”、“双星合璧”。如:

  花好月圆青春艳
  夫歌妻唱恩爱长

  玉镜人间佳合璧
  银河天上渡双星

  说男女,常用乾坤、琴瑟、龙凤、鸳鸯、凤凰、鸾凤、并蒂花、连理枝、同心结、比翼鸟、双飞燕、青梅竹马等。如:

  乾坤交泰
  琴瑟合谐

  交颈鸳鸯并蒂花下立
  协翅紫燕连理枝头飞

  其中,有些比喻如蝶恋花、庭前燕、鱼得水、鸟语莺啼、鸳鸯戏水、鱼水承欢,不妨认为是对男女之情的暗示,如:

  两情鱼水春作伴
  百年恩爱花常红

  男欢女爱鸳鸯戏水
  情投意合鸾凤朝阳

  比之更进一步,则成性谐谑,即“荤联”,其中也有雅俗之分。几十年前一美术教员与一数学教员结成伉俪,好事者曾作婚联:

  形体须从三角验
  测量能到几何深

  当属雅谑。

  3.勉励——忌用口号

  幸福、恩爱这类字眼,虽然抽象,但在婚礼上还是颇为动听的。作为勉励,也可以说些“比翼、同心”的话。所忌讳的,是说些标语口号,给人以说教的感觉。

  4.内容——要有区别

  要区别娶与嫁。常见婚联一般用于娶,而嫁有特殊性,嫁女常用于归、嫁妆、克勤等语;“嫁男” (招婿)常表述“婿儿”的关系,用“东吴招亲”的典故,赞扬其“新风新事”等。

  要区别新婚与续婚。续婚常用“梅花二度”、“琴瑟重调”;复婚常用“鹊桥再架”、“破镜重圆”等。

  要区分结婚时令,使婚联更切时间。如正月新婚:

  巧借新春迎淑女
  喜将元旦作婚期

  二月新婚:

  杏坛春暖花并蒂
  兰闺日晴燕双飞

  三月新婚:

  三月桃花红锦绣
  万盏银烛引玉人

  四月新婚:

  豆蔻正开香尚蕊
  蔷薇才放露初匀

  五月新婚:

  花开并蒂蝴蝶舞
  连理同根杨柳青

  六月新婚:

  双飞黄鹂鸣翠柳
  并蒂红莲映碧波

  七月新婚:

  云汉桥成牛女渡
  春台箫引凤凰飞

  八月新婚:

  秋色平分佳节夜
  月华照见玉人妆

  九月新婚:

  诗题红叶同心句
  酒饮黄花合卺杯

  十月新婚:

  国有贤才扶世运
  光摇烛影看新人

  十一月新婚:

  画眉笔带凌云气
  种玉人怀咏雪才

  十二月新婚:

  合欢共醉黄封酒
  度岁新添翠袖人

  有的婚联更切日期(阴历),如“十二日新婚”:

  十年树木桃李争艳
  二姓联姻鱼水偕欢

  有人将初一至三十日的嵌字联集在一起,成了一组30副切日婚联。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寿联作法



  寿联是用于为他人(或自己)祝贺生日的,按中国人的习惯,年满三十岁(而立之年)才可称寿,因此寿联主要用于三十岁以上的人。

  作寿联之前,要准备好有关“材料”,主要有:性别、年龄、诞辰季节(月份)、其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特点、与自己的关系等,如对这些了解甚少或了解不周,是无法落笔的。

  创作寿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用词

  为了和一般题赠联相区别,寿联用一些能点示主题、表示祝寿意义的词:

  表示祝寿:福、寿、德、宁等。
  表示增寿:永、长、添、增等。
  表示祈愿:献、颂、祝,喜等。
  以长寿、美好的动植物设喻,表示祝福:鹤、龟、鹿、凤,椿、萱、桃、梅等。

  有些词是专为区分性别和称谓的。如“椿”,即大椿,树名,语出《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秋,此大年也。”以大椿象征高寿,后以其代指父亲,也称椿龄、椿庭。再如“萱”,语出《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因谖与萱同音,后人以萱草称之,为忘忧草。背,古文与北同音,指北堂。这是一首描写妇人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的诗,后人将“萱草”、“萱堂”、“北堂”作为母亲的称呼。可见,椿与萱既不可混用,更不能用于为别人家老者祝寿。

  2.要切合身份

  人有男女之分,首先要分别男寿、女寿、男女双寿。如:

  愿献南山寿
  先开北海樽  (通用男寿)

  慈竹荫东阁
  灵萱茂北堂  (通用女寿)

  椿萱夸并茂
  日月庆双辉  (通用双寿)

  其次,要区分辈分。寿者是长辈,还是同辈;长辈之中,是何种亲属关系。这些,都要在联文中表达清楚。

  长辈者如:

  愿岁岁以今日良辰陈千秋雅戏
  祝姥姥从古稀七十到上寿百年  (祝外祖母寿)

  仰丈人峰,名高北斗
  修半子礼,颂献南山  (祝岳父寿)

  前一联以“姥姥”(北方人之称谓,南方人称“外婆”)一词标明身份。后一联以丈人峰双关,又以“半子”表示自己的身份关系。

  同辈者,不须有何特殊标示,语气可更自然随和些,不能用表示上下辈分的词。

  再其次,要区分职业,如:

  寿比萧伯纳
  功追高尔基

  这是叶挺寿郭沫若五十寿联。萧伯纳和高尔基是爱尔兰和苏联的著名作家,为世界文坛所翘首,与之相比较,人们自然理解到此联是为大作家作寿的。又如:

  术精业亦精,名士名医随客唤
  人寿己也寿,仙桃仙李逐年栽

  不难看出,这是给一位名医的寿联。

  3.要突出特点

  通用寿联比较实用,由于程式化,其艺术能力逐渐消蜕;只有那些有特点的“不可移于他人”的寿联,才能不断闪烁艺术的光辉。

  所谓特点,大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方面,要写出作寿人的特点。如邓颖超贺冯玉祥的一副寿联:

  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
  反帝反封建,不屈不挠见胸襟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冯将军,是人们所熟悉的;作为白话文作家,是冯将军这一“儒将”的特殊风采。仅以对联而言,冯将军是“五四”以后“白话联”作家中最为瞩目的一位。“要想着收复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那知民间疾苦;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等一直在人们口中流传着。邓颖超的这副对联就比一般的称颂祝寿更有特色。

  另一方面,寿联本身也要有艺术特色。清代皇帝作寿很讲排场,寿联也铺天盖地,最后无非是过往烟云,那些一般性的谀词早被人忘却了,但一副贺嘉庆皇帝的春联却得以流传: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这是因为联中嵌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帝王的年号,构思非常巧妙。

  最难的恐怕是在寿联中表现作者的感情了。自寿联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意味。自寿联是为自己祝寿用的,仿佛是寿诞上自己的一番开场白,即兴讲话。最典型的是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交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也是“板桥体”,跟他的画、诗一样,脱俗、超凡,又有几分怪异,可谓“文如其人”。

  4.要符合时令

  首先,寿联要表现寿龄。

  如三十岁:
  正值壮年,应知不朽方为寿
  恰当而立,须识文章可永龄  (男寿)

  三十初进延龄酒
  百年喜开益寿花  (女寿)

  四十岁:
  不惑但从今日始
  知天犹得十年来  (男寿)

  宝婺星辉歌四秩
  蟠桃瑞献祝千秋  (女寿)

  古人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故常以“而立”、“不惑”等表示年龄。婺,为星宿名,女宿,代指妇女(庚,男宿,代指男子)。秩,为十岁。

  五十岁:
  数百筹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男寿)

  设帨遇芳辰,百岁期颐刚一半
  称觞有莱子,九畴福寿已双全  (女寿)

  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为弓,蓬草为矢,使射人射天地四方,以寓志在四方之意,故以桑弧(木)蓬矢代指男子。据苏轼《东坡志林》,有三老人互问寿年,其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数码),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意为长寿,后人将海屋添筹(寿算)用作祝寿语。设帨,为女子生日之称。期颐,指100岁。莱子,为人名,70余岁还穿彩衣跳舞,以娱双亲。

  六十岁:
  春秋不老
  甲子重新  (男寿)

  玉芽久种春秋圃
  青液频浇甲子花  (女寿)

  七十岁:
  三千岁月春常在
  六一丰神古所稀  (男寿)

  年过七旬称健妇
  筹添三十亨期颐  (女寿)

  “六一”指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寿近七十(1007-1072)。七十岁称“古稀”之年。

  八十岁:
  杖朝步履春秋永
  钓渭丝纶日月长  (男寿)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永驻
  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女寿)

  杖朝,代指八十岁。“八十杖于朝”。(《礼记》)钓渭,指姜子牙八十岁垂钓渭水遇文王的典故,常用来标指八十岁的人。

  九十岁:
  九秩曾留千载寿
  十年再进百龄觞  (男寿)

  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
  长春不老,添闰当称百岁人  (女寿)

  《诗·小雅·天保》有“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连用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断之意,后以“九如”为祝寿语。后联中“添闰”的构思较新。我国阴历有闰月之说,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90年闰33个月多,所闰之月近三年,说“添闰当称百岁人”也是概括而言。

  一百岁: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人难逢我竟逢  (男寿)

  瑶池喜晋千年酒
  海屋欣添百岁筹  (女寿)

  俗语有“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前联将“百”字隐去,恰言“百”字,构思精妙。

  寿联也要切合月份或季节。

  以男寿为例,各月寿联有(粗体者为标示月份的词):

  银花火树开佳节
  玉液琼酥作寿杯  (正月)

  瑶岛香浓芝草圃
  玉楼人醉杏花天  (二月)

  修褉良辰开绮席
  悬弧令旦晋琼觞  (三月)

  蓬矢风搴春尚驻
  椿荫云护夏方新  (四月)

  正交端午作生日
  惟有昌阳可引年  (五月)

  椿树大年宜有庆
  莲花生日正当时  (六月)

  坐看溪云望牛女
  笑扶鸠杖话桑麻  (七月)

  清秋此日逢华诞
  佳气如云护直庐  (八月)

  东篱满绽黄金菊
  北海欣开白玉樽  (九月)

  梅占阳春人益寿
  筹添海屋算长绵  (十月)

  三祝正逢人应瑞
  一阳乍启日添筹  (十一月)

  青山有雪存松性
  碧落无云称鹤心  (十二月)

  此外,还有适合每一季(春、夏、秋、冬)的寿联,不再介绍了。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3-18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挽联作法



  挽联,也叫哀挽联,或者是为纪念死者而作,或者是为自己而作(自挽)。

  挽联产生于北宋,据《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六·挽联》:

  挽联不知起于何时,古但有挽词而已。即或有脍炙二句者,亦其项腹联耳。《石林燕话》载:“韩康公得解,过省殿试,皆第三人,后为相四迁,皆在熙宁中。苏子容挽云:‘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中。’”此则的是挽联之体矣。

  熙宁(1068-1077)是宋神宗国号,按此说法,苏颂(子容)挽韩绛(康公)联,应是最早的,时间为韩绛卒年1088年。作为联史资料,此联意义重大;但以此当成作挽联的样板,却有若干欠缺之处。
  作挽联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宜颂扬

  人死以后,别人追忆他的功勋德业、学问建树、处世为人,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挽联宜颂扬其人。它和现今的悼词不同,悼词篇幅较长,文字较多,在肯定成就的前提下,可以(一般不言)提及死者的缺憾,而挽联仅寥寥数语,要想来个“三七开”、“二八开”,是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的。因此,一般挽联只论功德。如:

  旗扬滇省,军震川疆,听叱咤一声,洗清帝制腥膻,风起云飞酬壮志
  身寄外邦,心怀祖国,该临终遗电,试问同胞痛哭,泪枯血竭为何人

  这是挽蔡锷联,以其一生和临终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个近代民主革命家和爱国者的崇高形象。又如:

  著书以仲长统自期,炎炎菿言,骇小儒之耳目
  革命继顾宁人而起,烈烈正气,振大汉之声威

  这是挽章炳麟联,分别赞扬了他在著书中的学问建树,在革命中的刚烈精神。

  如果说亲友、师生、官兵、上下级之间的赞扬,容易理解,也顺理成章的话,那么,作为敌对势力间,若能客观地评价对方,则需要有大气度、大胸怀的。清康熙帝这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在这方面也才识过人。众所周知,清军入关、扫平江南后,郑成功据厦门、金门两岛抗清,甚至攻打过南京。1661年,郑成功率12万余人收复了被荷兰占领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继续抗清,次年病逝台湾。康熙制联挽之: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联中,不但肯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而且对他抗清之举予以理解,这对那些明代遗臣也起了安抚作用。

  2.用哀语

  挽联与贺寿、题赠联不同,也与祠庙联不同,虽须赞颂,但必用哀语,否则,何言之“挽”?

  恩泽四海
  功高九天  (挽伟人)

  医德高尚众口颂
  药方神灵百疾除  (挽名医)

  这样的联,除非挂在追悼会上,否则,实难看出它是“挽联”。有些专用联在这方面也未加审慎:

  经学驾唐宋而上
  其人在儒侠之间  (挽章炳麟)

  除专利、建共和,上下五千年,周武商汤宁足比
  抑强权、求解放,纵横九万里,列宁林肯未堪夸  (挽孙中山)

  前面所引用的苏颂一联,全联无一哀语,恐怕是有所忽视了。但也有这一可能:本是一首挽诗(挽词),从中摘下二句,哀语在其他未摘之句中。

  没有明确哀语的联,也未必不是挽联,它有两种情况:

  一是有隐约的哀语,或者说,有些词可作哀语来理解。如前引挽章炳麟联(“著书以仲长统自期”),“烈烈正气”,就可以理解为悲壮之意。

  二是有哀意,如康熙挽郑成功联,作为帝王不能用“痛哭”之类的语言,“方知海外有孤忠”却能恰当地表露其哀悼、惋惜之情。

  应该说,在挽联中,注重哀意比标明定语更重要些。对于初学者,首先要学会使用哀语,写出实在的挽联。为此,将常用哀语,介绍于下:

  泪、梦、魂、魄、忠、烈士、千古、英灵、千秋、浩气。  (以上名词)
  哀、悼、悲、伤、哭、啼、恸、惊、垂、忍、殒、落、折、断、沉、遗、泣、萎、愁、凋、谢、慰、叹、归、震、怜、瘁、痛、唳、渺、空、裹、朽、留、终。  (以上动词)
  寒、凄、惨、冷、残、寂寞。  (以上形容词)
  犹、永、正、未、讵。  (以上副词)
  犹在、永留、长留、宛在、瞑目、伤心、含笑、饮恨、月冷、奠云、招魂、安息、雨洒、泉涌、风号、风惨、云凄、山颓、山例、木坏、曲终、断肠、狂摧、地坼、天崩、寿终、正寝、化焳、驾鹤、骑鲸、仙游。  (以上词组)
  兰摧、玉折、落花、残月、楼空、韵冷、香消。  (以上专用于女性)

  3.切身份

  挽联必须切合死者的身份。挽男、挽女,要用专用语区别开;不同职业的人,如政界、军界、商界、学界等,都有各自的职业语;亲族之中,对不同称谓的人,也有相应的用语和典故。这些,一般实用的对联书中,都列举备尽。不难“查”出,不再举例了。

  需要介绍和提请注意的是,挽联必须切合作者的身份。一位妇人去世,其父(母)是挽女,其夫是挽妻,其子(女)是挽母,其妹是挽姊,作联人要符合各自的身份。同是学术界,师生之间相挽,口气迥然不同:

  小草沐栽培,念教泽无涯,久叹源流泗水远
  高山殷向往,庸音容永隔,空怀道范岳云深  (挽老师)

  笔砚几相同,若论青蓝,我且视为畏友
  门墙今顿寂,遍罗桃李,畴有似此良才  (挽学生)

  前一联学生以“小草”自比,视老师为“高山”,哀叹自己再不能得到恩师的教诲了;后一联老师认为自己虽然桃李满天下,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所喜爱的学生看成知心朋友,现在学生死了,自己顿然感到寂寞,十分惆怅。

  不仅长幼有序,师生有别,就某一事件来讲,局内局外之人写法不同;同事共业者,疏远亲近之人,也多有分别。试看康有为挽戊戌变法被难六君子联: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似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谭嗣同等六人在戊戌变法中遇难,康有为作为这次变法的主要人物,必然会写下这壮怀激烈的文字。他从殷比干、宋岳飞、明方孝孺、以及伍子胥等枉遭杀害,直向当今清室顽固派发出声讨,毫无畏惧,也毫无顾及。试想,如不是康有为所处的地位,别人写联,恐不会如此披肝沥胆吧。

  4.重感情

  有时写挽联,不必赞颂,不必叙事,仅表现作者痛哭欲绝的感情。这样的联,感人至深,情重意笃,常成为挽联佳作。

  亲族联中,以夫妻间相挽,感情最重,如夫挽妻联:

  最怜儿女无知,犹自枕畔娇啼,问阿母重归何日
  但愿苍天有眼,补此人间缺憾,许良缘再结来生

  如泣如诉,虽为家常话语,却最能表达心意。又如妻挽夫联: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这是何香凝挽廖仲恺联,对逝者事业,不著一字,倾诉的是夫妻感情和自己的信念。

  有一副妇人自挽联:

  我别君去,君何患无妻?倘异时再叶鸾占,莫谓生妻不如死妇
  父随儿悲,儿终当有母.愿他日得酬乌哺,须知养母即是亲娘

  这副似“遗嘱”的自挽联,劝慰丈夫,关怀儿女,肺腑之言,催人泪下,贤惠之德,令人起敬。

  朋友之间的挽联,也应重感情。1916年10月31日,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逝世,正在日本养病的蔡锷有一挽联:

  以勇健开国,更守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沪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下联所写,真实感人,字字泣血。

  5.叙死因

  挽联应叙述或点示死亡原因,因为死于横祸而突然离去,更能表现哀思之沉重;即使死于疾病,或积劳所致,或中年早逝,都可写出弦外之音。读康有为挽戊戌被难六君子联,可以知道谭嗣同等人是惨遭杀戮的。

  如郭沫若挽张曙联的上联:

  黄自死于病,聂耳死于海,张曙死于敌机轰炸,重责寄我辈肩头,风云继起

  点明张曙“死于敌机轰炸”,比“死于病”、“死于海”者,更激起后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如尹逸挽昆明“一二·一惨案”烈土联:

  硬要当主人,要你知吾学生多么英勇
  偏不做奴隶,看他把我民众如何屠杀

  明白告知世人,爱国学生是被反动派屠杀而死,雄风长在,浩气千秋。

  某挽溺亡者:

  百岁亦何为,世路奇岖,不如乘风破浪去
  一杯安足恋,江流浩渺,同在高天厚地中

  “乘风破浪”、“江流浩渺”,是点明死因的话,但它们不是随便说出,暗含一些警世、愤世的意味在内。

  1987年8月,作家高澍在青海被酒后开车的司机撞亡,作为挚友,我写了一副挽联,结尾句是“君留遗著我恨车”,也是点明死因。

  有时死亡地点,也要在联中点明。如吴山尊挽李调元联:

  百金囊尽扬州死
  万里魂归蜀道难

  李调元为四川才子,官于江南,客死扬州,一贫如洗,友人合资以葬,其身再不能归葬家乡。联中用地名把这些表示得很清楚。类似用法很多,像聂荣臻挽叶挺长联的下支有“孰意黑茶山上飞陨长星”句,点明叶挺等“四八”烈士飞机遇难的地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21:00 , Processed in 0.057732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