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位于成都市人民广场正北的文殊院街。寺院始建于唐代,原名妙园塔寺,宋代改名叫信相寺,也是与大慈寺、宽窄巷子并列的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在明朝末年,信相寺曾毁于兵火,但寺内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竟然历劫尚存。文殊院的由来,是因清朝康熙二十年,有位名叫慈笃的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人们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文殊院里藏宝惊人的丰富,有梁代石刻佛像,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有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印度传来的贝叶经、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和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御笔“空林”墨宝等。
在文殊院里,雕梁画柱的殿堂掩映在绿树青竹之间,香烟缭绕在红墙碧瓦之上。寺院中到处可见善男信女们手捧香烛,虔诚的叩拜祈福,场面极其庄严肃穆。与繁忙而庄严的朝拜活动相对应的,是静静的矗立在寺院后面的“空林禅师图书馆”。这座特殊的图书馆,楼高三层,雄浑壮阔,令人一望即油然而生的那种震撼感觉。想象着那些缁衣芒鞋的僧众在聚精会神的研究经典,对于佛教的博大精深便多了一些向往。 寺门前有一面色红润、身材魁梧的僧人,在帮助工作人员发送环保香给入寺的民众,一位拿了香的老婆婆拿着50元钱要布施给哪位僧人,僧人摇手笑到:“我们是不收钱的”。相比那些在寺院外,穿着着僧装到处招摇撞骗的人,笑声干净爽朗,洒脱出尘。
今时的文殊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圣地了,它包含了一个围绕着宗教文化设立的一片文化景区。在寺院外,仍旧是古香古色的一大片仿古建筑,这里有“中国古玉博物馆”和著名的文殊坊小吃街,还有各种与宗教、与文化相关的特色小店。在这里的小吃街里,囊括包括钟水饺、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叶儿粑等了大部分的成都名小吃。 我们在这里一直逛到上午十点,才如愿以偿的等到小吃街开门。匆匆把心目中的各种美味点了个遍,在露天的庭院了选了个座位,开始品尝道地的川味传说。应该说川味小吃是久负盛名的精致:钟水饺中辣又微甜,与馅料中肉味的配合起来,是一种热烈的香浓回味;赖汤圆是甜中幽香,单只那一碗汤汁,已经是稠亮的引人了,汤圆的馅料反而不用那么甜,只轻轻淡淡地,还原了那黑芝麻的浓郁,托着那浓郁味道散在空中;与之相对应的,龙抄手的浓汤也是洁白清亮的,虽然是用鸡鸭等物熬制的奶白汤,却丝毫不显油腻,也无鸡鸭的肉味在其中,就只是浓浓的那么一碗,洁白的汤汁中隐隐约约的浮出几个抄手,如盛开在云端的藕色莲花,安安静静却又似万语千言;担担面里大概加了芝麻、花生屑,浓郁的麻辣味道中,还有一些干果的脆香,香气冲鼻而复杂。就这样一种辣料,揉和了面条的劲道酥软,让人品味出软中有脆,辣中又麻,油红亮亮的面条上再缀上几点青葱,直如一件红尘滴翠的玉雕,让人垂涎欲滴又不忍下箸; 吃饱喝足,围着文殊院的几条街道往来穿梭。忽然,一阵清越的节奏吸引了我们。原来是一个出售非洲特色纪念品的小店里,店主人在悠扬的乐曲中,信手拍击的非洲鼓。那鼓声仿佛重申了青春跳跃的心情,于极快速的拍击中清晰顿挫。在平缓的配乐声中,反而激起了一种久违了的,野性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