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十三陵之——明昭陵
岚儿
明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朱载垕及其皇后李氏(孝懿庄皇后)、陈氏(孝安皇后)和李氏(孝定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陵区大峪山的东麓。昭陵建筑规制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严谨、施工精细,依山势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昭陵的最大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备的“哑巴院”制度。20世纪80年代,昭陵按原状被修缮,并于1990年正式对游人开放。
据历史记载李皇后(?—1558年):昌平(北京昌平)人,父德平伯李铭。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二月被册封为裕王妃。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十三日,孝懿庄皇后李氏病故于裕王府。嘉靖皇帝为其亲定丧仪规制,同年七月葬于京西金山丰裕口。朱载垕即位后,于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追谥为孝懿庄皇后。隆庆六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钧又上尊谥为“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迁葬昭陵。
陵寝的玄宫(墓室)原系嘉靖十七年(1539年)十二月十二日明世宗朱厚熜为其父母所建,建成后废弃。隆庆六年(1572年)诏建此陵,开始被启用。地上建筑开始增建,次年竣工。陵宫占地3.46万平方米,单位建筑和平面布局大体沿用泰、康陵建制。但宝城内封土增高,明楼后建为月牙城和哑巴院。昭陵的“祖陵孙用”在明陵中非常特别,这种利用为别人所建的玄宫来埋藏帝后的情况在明代仅此一例。
昭陵;明末清初,陵寝建筑受到严重破坏,明楼、祾恩殿先后被焚毁。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787年)修葺时,重建了祾恩门、祾恩殿和明楼。此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过。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
昭陵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几乎与宝城墙等高,正中筑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
并称院外月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明陵墓冢前的拦土墙,因其走向略呈弧形,故有“月牙城”之称。
进入明昭陵陵区的检票口,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座碑亭。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亭制为重檐歇山顶,四壁券门,内竖龙首龟跌式神功圣德碑,碑上无字。原碑亭毁于清代,1987年重建。神功圣德碑亭的左右配殿分别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介绍埋葬在昭陵内的隆庆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关情况,以及明代亲王、妃嫔的墓葬规制,还有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的画像。
绕过了碑亭,穿过一座汉白玉石桥就来到了祾恩门,站在祾恩门内向北望,一座气势非凡的大殿矗立在庭院的中央,这就是祾恩殿,又名享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大殿,为明代皇家陵寝的主要建筑之一。昭陵的祾恩殿始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于万历元年(1673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毁于雷火。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缩小规模重建,后因风化剥蚀,年久失修,坍塌殆尽。现在这座祾恩殿是在旧有的殿基上,按照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的设计,于1988~1989年重建的。祾恩殿内还举办有“明昭陵秋季复原陈列”,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
绕过祾恩殿,其后为陵寝门,向北依次为棂星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宝城。明楼是陵寝的标志性建筑,楼内圣号碑刻“穆宗庄皇帝之陵”。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烧毁,楼内的圣号碑因此龟裂。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增加了楼顶的石券,斗拱椽飞等木构件均重新配制,但未遵明朝旧制。
1987年,施工方参考其他各陵明楼对斗拱等构件的设计,重新进行了修葺。重修后的昭陵建筑宏伟,金碧辉煌,具有陵制完整的特点。昭陵圣号碑碎成多块,现已被修复重复位,如同龟纹的昭陵圣号碑是十三陵中最为奇特的一通。昭陵是目前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为完整的一座陵寝。
登上明楼,视野开阔,山峦起伏,壮观的陵寝建筑与山谷的美景融为一体,是难得的上风上水之地。沿着宝城马道环绕宝城走上一圈,向远方眺望其他一些陵寝殿宇错落有致地显现在树木与山川之间,金黄色的瓦顶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2015年7月15日徒步北京十三陵;到这里就结束了;全程6小时24分钟走了32.16km;但是没有找到太监墓和娘娘坟;以及总神道;也给再走明十三陵埋下了伏笔!
2023-6-24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