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这首《滚滚红尘》,厚重而略带沙哑的罗氏声带,让整首歌都带有说不出沧桑无奈,用现在的话说,这种感觉很man,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这种感觉是致命的。后来又听到了陈淑桦的合唱版,对这首歌又有了刚柔并济的感觉。于是花了很大力气去模仿罗氏声带,力求让自己满带沧桑气息,现在回想起来,颇有少年不识愁滋味,欲上层楼的味道。 第一次让我在唱歌时遭遇滑铁卢的,也是这首歌。 记得那时为了招待一个远方来的同学,我组了一个局。其实也就是找了几张KTV的门票,进去玩了一宿而已。是的,你没看错,当年的KTV 是要门票的。那时的KTV通常都是进去一个大厅,按现在说就是一个大舞池,舞池上方满布各种射灯,还得有个能旋转的灯球。周围灯光昏暗处,一圈火车卡座,就算是包厢了,那时候就流行这个。这种KTV里,点歌是要排队的,会有专门的服务员,捧着厚厚的歌单,依次到各桌请客人点歌。碰到前面有些个不知道点啥歌好的,那点歌的服务员半天也过不来。 众人都知道我爱唱歌,早就商量好要看我表演,我当时就已经准备好上台唱这首《滚滚红尘》。记得当时确定此事后的精神状态就一直在非常紧张中,毕竟这种表演,跟小时候上舞台演出是不一样的。可是,点歌的服务员一直不来,让我的精神一直处于紧张之中。我强忍着一次次上厕所的冲动,故作坦然的坐在“包厢”里,实际像是坐在了钉板上,感觉自己浑身上下都是窟窿,都在漏气。 子夜时分,服务员终于姗姗来迟,我也终于点上了这首歌。现在回想起来,一帮子穷学生,拿着免票进来的,还想唱歌,自然是不招人待见的。要不是人留的已不多,怕是还轮不到我们点歌。 无论如何,我终于站到了舞台之上,台下所有人的目光与神态,一览无余。我强压着心头纷乱的思绪,努力让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应该来说,我唱的中规中矩,起码有平时80%以上的水准。可惜的是,歌曲唱完,并没有一丝舒畅,反倒是有了一种卸下肩头重负的豁然。 舞台之下,我得到的评价是:只听得嗡嗡响,一个字都没听清....... 通过这一次的实践,我终于明白,所谓麦克风,并不是扩音的纸筒,并不能完全还原声音,起码那时候的麦克风,比村长的大喇叭强点儿有限。 这次失败的表演以后,我几乎没再唱过这首歌。直到这几年重新开始唱歌,才偶然捡起来重新唱了一遍。再唱时,已经没有了那种刻意为之的沙哑罗氏嗓。或许,是否沧桑,不能单以嗓音为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