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月露冷,落红缤纷。独倚窗边,一杯清茶。看紧缩的茶叶在袅袅热气中还复阳光下的翠绿,仿佛云卷云舒。手执一卷《红楼梦》,我们被那个美丽的女主人公林黛 玉深深感动着。毋庸置疑,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乃至中外文学史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林黛玉恰恰是这“悲剧中之悲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显然是曹雪芹先生倾尽全力精心塑造的。“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是谁” 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因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未酬,便郁结下缠绵不尽之意”。因此得以下世为人,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脂评”“甲戌本批”曰“点红字,细思二字,岂非血泪乎?”可见她的泪是与生命仅仅相连的。 黛玉之哭,一为知己哭。在那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的贾府中,黛玉只有可能和那个“行为偏僻性乖张”,从小就宣布“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的叛逆公子贾宝玉心心相印。
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回中,我们被深深震撼了: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皆因总是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二为身世哭。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只有寄人篱下的命运。“想我年纪尚小,只恐似那花柳残蒲,怎禁得风吹雨送”,她的泪就不停地流了下来。凹晶馆联句中,三俱是父母双亡的人走到了一起:史湘云,林黛玉,妙玉。于是当湘云倾诉了那句“寒塘渡鹤影”的孤独后,黛玉也道出了她的旷世凄苦:“冷月葬花魂”。然而独独那个中秋之夜,黛玉是没有流下震撼人心的泪水的,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一股彻骨的悲凉。在林黛玉平静的外表下,我们看到了她“此时无泪胜有泪”,她的
泪已不多了,所谓“欠泪的,泪已尽”,她的大限也迫近了。“什麽难事,也值得去学”
林黛玉并没有像香菱那般苦苦学诗,却“秀口一吐”,便是半部红楼。在魁夺菊花诗之后,宝玉作了一首螃蟹咏,十分得意,问:“我已吟成,谁还敢作?”黛玉却道:“这样的诗,一 时要一百首也有。”“略一仰首微吟,提起笔来一挥,已有一 首”。其才情文气,聪敏灵秀,实在咄咄逼人。只能说她是一 个天才诗人。她的诗才源于她的冰雪聪明,她的真性情。
林黛玉的机智和聪颖是毫无疑问的。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回,她借雪雁送手炉一事奚落宝玉:“也亏你倒听他 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黛玉旁敲侧击,以兰为心,以冰为神,其聪敏灵动,叫人拍案叫绝。又如“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一回她把刘姥姥称为“母蝗虫”,给惜春的画拟《携蝗大嚼图》的提拔, 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却反赖李纨给大家带坏了。在这里颦儿灵慧,娇俏,乖巧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不禁为这样一个机智可爱的形象喝彩。
不管怎麽说,“诗言志,歌永言”。黛玉那些尽显才情的诗句终归是她真情的流露。仅仅有聪明和天赋是绝对不够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她无比悲苦寂寞的呼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她用生命和泪水凝成 的哀音;“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是她命薄如桃花哀惋的歌......
在林黛玉看来,诗和泪都是平常而自然的,它们只是发泄个人情感的不自觉的工具。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衷情于林黛玉这红楼一梦。她这一梦,至美、至情;她这一梦,纯 洁、凄美;她这一梦,也必将在千秋万代读者心中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