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10|回复: 18

中国唱片民乐珍版大师系列(7CD)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中国唱片民乐珍版大师系列(7CD)
专辑介绍:
《大师》系列专辑收录的都是我国现代民族器乐大师的经典演绎之作,这当中既有我们永远怀念的老一辈演奏家,也有当代舞台非常活跃、非常受欢迎的中青年演奏家。他们演绎的这些乐曲都是各类器乐表演中的主要代表作品,经常在音乐会上演,是广大器乐爱好者非常熟悉的乐曲。这套系列专辑既可作为音乐欣赏的最佳演奏版本,也可作为演奏学习的权威参考资料,是广大音乐爱好者们不可错过的音乐珍藏品。
《大师》系列目前已出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管子·唢呐、板胡和古琴共七张专辑。
大师·二胡



二胡原先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俗称胡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胡琴琵琶与羌笛”诗句,说明唐代就传入中原。宋朝沈括《梦溪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令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弦,只用一弦终其曲”。嵇琴即胡琴,说明当时二胡演奏技巧已相当高。但真正使二胡发扬广大的是近代的刘天华和瞎子阿炳,刘天华将二胡引入音乐殿堂教育,并写下了《良宵》等十首独奏曲,阿炳则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几首名曲,使二胡成为音乐会上可独奏的乐器
。二胡是悲哀的乐器,沉闷,轻轻一拉,就有一种对世事洞察的悲凉。中国的民乐是线性的,讲究旋律,不重和声,也不张扬,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不过了。一把胡琴,一把椅子,在树脚下一坐,会唱的,不会唱的,男女老少都会聚拢来。
二胡不宜合奏,合奏,则没了个性。二胡最适合独奏,配上杨琴、古筝也行,二胡特有的忧郁,会一丝丝,一缕缕地飘荡,缠绕在里头,你会听得一清二楚。
二胡很难演奏欢快的曲子,演奏不好,听去很勉强,仿佛青楼女子的强颜欢笑。二胡演奏欢快的曲子一定把握好节奏和速度,如《喜送公粮》、《赛马》等该快的快不起来,只会觉得手忙脚乱滑稽,喜从何来?
二胡也不能替代别的弦乐器,别的弦乐也不能代替二胡。但二胡善于仿声。老戏中的开门声,二胡轻轻一划音就能模仿出。刘天华的《空山鸟语》里面有各种鸟叫声,低的,高的,重的,轻的,长的,短的,甚至何种鸟叫,都能约摸分辨得出。《赛马》的个的个的马蹄声,《奔驰在千里草原上》那战马振鬃长嘶的鸣叫声,募尽形态,惟妙惟肖。二胡更接近人声,这里不得不提演奏大家闵惠芬,她将越剧曲目徐玉兰的《宝玉哭灵》,京剧曲目张君秋的《忆秦娥》,高庆奎的《逍遥津》、余叔岩的《珠帘寨》移植成二胡曲,徐玉兰豪爽率真、激情奔放唱腔,高庆奎的慷慨激愤、雄浑苍凉,张君秋的哀怨悲伤,余叔岩的低徊婉转,演奏得有如高山流水,空谷余音。
二胡也善于叙事。闵惠芬将杜甫名诗《新婚别》改编成二胡叙事曲,分序曲、迎亲、惊变、送别四段,再现了安史之乱“有吏夜捉人”事件。她演奏跌宕起伏,出神入化地再现了三幕故事,“送别”时,似乎一对新人正面对生离死别,柔肠寸断,就算你不爱民乐,不懂二胡,也会为之动容。
说起二胡,自然想起《二泉映月》。古往今来,还没见过哪一首乐曲能和一种乐器结合得这样紧密,似乎《二泉映月》是因二胡而生,二胡是为《二泉映月》而来的。《二泉映月》像一条沉重徐缓的河,低沉地唱着一支和人类有关的歌,是二胡曲中最能流传千古的曲子。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了闵惠芬拉的《二泉映月》,动情地说:这首曲子应跪着听!可见,我们的民族乐器 ——二胡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专辑曲目:
1.二泉映月 (王国潼 演奏)
2.三宝佛 (许讲德 演奏)
3.月夜 (张 锐 演奏)
4.江河水 (闵惠芬 演奏)
5.关山月 (蒋凤之 演奏)
6.空山鸟语 (张 韶 演奏)
7.光明行 (曾 寻 演奏)
8.赛马 (姜建华 演奏)
9.一枝花 (宋 飞 演奏)
10.春江花月夜 (蒋才如 演奏)

大师·琵琶



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 ,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又因其经过龟 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附属。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A-g3。右手有弹、桃、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夜月》、《阳春白雪》、《月儿高》,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等。
——以上介绍文字来自【古曲网】
专辑曲目:
1.大浪淘沙 (刘德海 演奏)
2.飞花点翠 (王范地 演奏)
3.小月儿高 (何树凤 演奏)
4.霸王卸甲 (刘德海 演奏)
5.出水莲 (林石诚 演奏)
6.十面埋伏 (李光祖 演奏)
7.阳春白血 (何树凤 演奏)
8.歌舞引 (刘桂莲 演奏)
9.将军令 (吴 蛮 演奏)
10.梳妆 (杨 惟 演奏)
11.倒垂帘 (陈 红 演奏)

大师·古筝



古筝简介
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
古筝结构
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 演奏手法
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 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古筝演奏技法发展历史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90 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以运用扎桩摇和悬桩摇的交替手法而成为亮点;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迭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同时期内,更多的还是用五声音阶定弦法创作的筝曲,如《秦桑曲》、《临安遗恨》、《铁马吟》等等。同时古筝的重奏曲作品亦陆续推出,说明人们注意到发挥古筝在群体中的表现力。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乡高歌》、《春江花月夜》、:古筝与高胡二重奏《渔舟唱晚》:古筝高胡三重奏《丰收之歌》:古筝二重奏《满江红》; 古筝与蝶式筝二重奏《春之海》; 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筝合奏《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拔根芦柴花》等等,基本上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筝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专辑曲目:
1.高山流水 (项斯华 演奏)
2.蝶恋花 (范上娥 演奏)
3.渔舟唱晚 (曹 正 演奏)
4.海青拿鹤 (王昌元 演奏)
5.闹元宵 (李 汴 演奏)
6.秋思 (范上娥 演奏)
7.平沙落雁 (苏巧筝 演奏)
8.汉宫秋月 (高自成 演奏)
9.莺啭黄鹂 (赵玉斋 演奏)
10.寒鸦戏水 (苏巧筝 演奏)
11.昭君怨 (饶宁新 演奏)
12.蕉窗夜雨 (刘天一 演奏)

大师·笛子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结构: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表现力: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种类:
从结构上分类,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流派: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较短较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发展历史:
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考古发现:
浙江河姆渡出土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以上介绍来自【中华文体考试网】
专辑曲目:
1.鹧鸪飞 (陆春龄 演奏)
2.喜相逢 (冯子存 演奏)
3.幽兰逢春 (赵松庭 演奏)
4.妆台秋思 (俞逊发 演奏)
5.西湖春晓 (詹永明 演奏)
6.小放牛 (刘 森 演奏)
7.庆丰收 (王铁锤 演奏)
8.太湖春 (张维良 演奏)
9.姑苏行 (江先渭 演奏)
10.百鸟引 (尹明山 演奏)
11.双合凤 (袁子文、魏永堂 演奏)
12.三五七 (戴 亚 演奏)

大师·管子 唢呐



管子古时称“筚篥”,又称“悲栗”或“笳管”,簧管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于汉代西域龟兹国(新疆库车)传入。
东晋武帝太元七年(382),吕光征服龟兹后,带回龟兹乐伎和乐器,其中就有管。在邓县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中的鼓吹乐队图上,也有吹奏管子的人像。管子最初传入时,写作“必栗”,后来写作“悲篥”,隋唐之时写成“筚篥”,唐代中期,文人好古,还写成“觱篥”。这些名称都出于龟兹语源的音译。筚篥在古代,是西域各民族通用的乐器,但因龟兹以音乐著称,因而也就以龟兹为代表了,在唐代的许多古籍中,都有筚篥源于龟兹之说。如《明皇杂录》记载:“觱篥本龟兹国乐,亦曰悲栗”。
筚篥传入中原以后,南北朝时管子已不止一种,其中有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柳皮筚篥和双筚篥等。至隋唐则大盛,成为隋唐燕乐及唐教坊音乐的主要乐器,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都爱吹筚,唐代筚篥高手云集,其中最受人称颂的是薛阳陶,他在12岁时便名誉四方,而尉迟青将军与王麻奴竟奏筚篥则是筚篥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唐代许多咏筚篥的诗歌中,以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为最佳。
筚篥于唐代传入日本,使用的筚篥谱亦是唐代的十字谱。在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仑院中,珍藏有唐代的制品,筚篥至今仍在日本流传使用,是雅乐的主要旋律乐器。
筚篥在宋代的教坊大乐中自成一部,经常用于独奏,陈暘《乐书》载:“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湖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而九窍,所法者角音而已。“由于它在乐队中常作为领奏乐器,故又有“头管”之称。当时它的表现力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元代沿用宋之“头管”名称,但形制稍有变化,如《元史·礼乐志。云:“燕乐之器,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七窍。”
明代,出现了用乌木制作的头管,在《明会典·大乐制度》中有以下记载:“头管,以木为之,长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后二,两末以牙管束,以芦为哨。”
到了清代,管已成为我国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广泛流行在民间,形制也发展为今天八孔的管,现在民间通称为管或管子。
唢呐俗称“喇叭”,是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以上介绍来自【中华古韵】
专辑曲目:
1. 哈哈腔(管子) 杨元亨演奏
2. 江河水(管子) 李国英演奏
3. 阳关三迭(管子) 吴晓钟演奏
4. 丝绸之路(管子) 李宝林演奏
5. 小开门(唢呐) 赵春亭演奏
6. 百鸟朝凤(唢呐) 任同祥演奏
7. 黄土情(唢呐) 周东朝演奏
8. 二人转牌子曲(唢呐) 胡海泉演奏
9. 欢庆(唢呐) 刘炳臣演奏
10. 家乡情(唢呐) 郭雅志演奏
11. 打枣(唢呐) 侯艳秋演奏
12. 怀乡曲(唢呐) 牛建党演奏

大师·板胡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和“瓢”。是梆子腔、乱弹腔各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独奏、合奏,也用于曲艺伴奏,如兰州鼓子、道情。
明末清初,随着戏曲梆子腔的出现,为了适应戏曲伴奏的需要,以胡琴为基础,将琴筒和千金加以改造,因琴筒胶以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历史。
板胡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莱芜梆子、吕剧、晋剧、郿鄠、秦腔、蒲剧、兰州鼓子和陕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最为普遍。
现在,板胡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独奏乐器,并为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又都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独奏曲有《灯节》、《赶路》和《大姑娘美》等。
——以上介绍来自【中华古韵】
专辑曲目:
1. 对口令 (张长城/原野 演奏)
2. 大起板 (刘明源 演奏)
3. 汾水情 (李 恒 演奏)
4. 山东小曲 (原 野 演奏)
5. 秦腔牌子曲 (沈 诚 演奏)
6. 还家 (薛首中 演奏)
7. 秦川行 (姜克美 演奏)
8. 看线戏 (吉 喆 演奏)
9. 山乡 (王 欣 演奏)
10. 河北花梆子(牛长虹 演奏)
11. 月牙五更 (刘明源 演奏)

大师·古琴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琴”或“七弦琴”,在古代有 “绿绮”、“丝桐”等别称。据说,古琴是伏羲氏创造出来的,也有认为是神农氏首创的。至少在西周时期,古琴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正统乐器,在按乐器材料划分的八类“八音”中属“丝”。 古琴起初只有五弦,据说西周时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了一根,发展成为七弦。汉末三国之际,古琴的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袭到现在。
古琴的定制一般是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大多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髹以色漆。一端有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轸用以调整弦的音高,琴面的十三个琴徽则是标识弦上音位之用。琴面张七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看似寻常的乐器,却被我国古人赋予了一些特殊的象征意义,使之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古书《琴操》认为:古琴的长度为三尺六寸六分,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六日(闰年);宽六寸,象征着六合──天地四方。而古琴的前宽后窄,则象征着人世间的尊卑关系;古琴的上部呈圆弧形下部呈方形,是效仿天地──我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至于七根琴弦,前五根象征着五行──金、木、水、火、土及其相生相克关系──我国古代对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的朴素辩证认识;后两根则是君臣关系的象征,因为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加上去的,所以又叫文武弦
。《风俗通》也说:古琴长四尺五寸──我国各朝代尺的长度不一,效法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和五行;而它的七根琴弦则是天上七星的象征,所谓七星是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即整个天下宇宙。
如此看来,这哪里是古琴,简直就一个包容了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神器。难怪《风俗通》以如此的口吻赞美古琴的声音:“其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谊譁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发善心也。”意思是,古琴音乐之美妙,在于不大不小、不高不低,能够充分感应激发人与生俱来的向善之心。
专辑曲目:
1 离骚 据《神奇秘谱》 管平湖 演奏
2 阳春 据《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合参 吴景略 演奏
3 酒狂 据《神奇秘谱》 姚炳炎 演奏
4 良宵引 据《五知斋琴谱》 溥雪斋 演奏
5 流水 据《天闻阁琴谱》 管平湖 演奏
6 洞庭秋思 据《琴书大全》 查阜西 演奏
7 忆故人 据《今虞琴刊》 吴景略 演奏
8 醉渔唱晚 据《李子昭传谱》 卫仲乐 演奏
9 韦编三绝 据《抄本琴谱》 乐瑛 演奏
10 伐檀 据《琴学丛书珍谱》 杨葆元 演奏
11 梅花三弄 据《蕉庵琴谱》 张子谦 演奏

签到天数: 244 天

[LV.8]以坛为家I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6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啊

签到天数: 244 天

[LV.8]以坛为家I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6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强大的帖子

签到天数: 622 天

[LV.9]以坛为家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7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啊7CD 支持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什么格式和音质的啊, 不说什么 , 先收下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7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双手支持

签到天数: 78 天

[LV.6]常住居民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9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多专辑,开心的说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9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美、音乐美、编辑的漂亮~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1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强大的帖子,音乐美,双手支持

该用户从未签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10-1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强大的帖子, 音乐美,双手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6 08:56 , Processed in 0.070523 second(s), 25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