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602 天 [LV.9]以坛为家II 鲜花( 0) 鸡蛋( 0)
|
上次我专门说了一下关于古典诗词的“高古”,感觉没有说透,就这个话题,再进一步说说古典诗词的“格局”。人们常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又要高于生活,这个“高”,就是格局的研究范围了。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老杜格局高。 我们目前每天大约有几千万人在网络上、报刊杂志上发布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水平不一,层次也是千差万别。客观的说,大多数都是处于摹写的阶段,摹写古人,摹写所谓“当代名家”。真正自主自觉,发自内心的诗语,很少;真正符合古人诗词“格局意味”的那就更少了。 在中华民族的宝库中,国学可以理解为诗词、书法、武术、中医等等。比如武术中的少林武术,讲究习禅,突出的是禅;在武当武术中,突出的是“以武显道”,这个“道”就是关键。诗词有“道”------蕴藏在文字背后的、高于文字的精神内涵,它是看不见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就是“格局”!回舟群的于老师说南朝梁武帝的子夜歌,有两句:一年夜将尽,万里人未归。到了中唐戴叔伦手里就变成了: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个格局就明显不同。格局,还远远不止这些,格局表现在多方面古今知识的沉淀积累,一般都会起到警示世人,愉悦升华人们情操,甚至指导为人处事的操略等等很多方面。秋兴八首(唐·杜甫),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诚所谓“天钧异奏,人间绝响。”。沈雄壮阔,凄紧萧瑟,笔下何等齐整,又深细见情,惋折可爱也。其曲折变化,莫不称妙。然而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次第秩然。浑浩流转,龙跳虎卧,章法入妙无痕,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也,这个就是大格局。《示儿》(作者: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作,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忱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年代: 唐 作者: 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的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关于格局,我这里不做玄妙恍惚语,皆应从匠心而出,诗在今日,但可为文人遣兴写怀之作而已。但是不能没有格局,所谓兴观群怨者,比如乐府“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二语,诸君自可品味。 下面具体说明一下我理解的格局是怎么回事-------格局,诗歌的逸格或者格调加上气局或者意势二者合一形成的古今诗词界约定俗成的取境之法、体用之妙、风骨之象、情思之托,格局内涵丰富,接近于古今一体的诗教本源。 关于格局,我们可以从古人天人合一的观点,略知一二。中国 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 战国 时 子思 、 孟子 首先明确提出这种理论, 汉 儒 董仲舒 继承此说,发展为“天人感应”论。参阅《礼记·中庸》、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是体现天人合一的诗词,必然格局高,相关作品参见王维、陶渊明,就不一一赘述。关于格局,可见古今有关家国情怀诗词作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唐 罗隐 《故都》诗:“至竟不如 隋炀帝 ,破家犹得到 扬州 。”。 汉 焦赣 《易林·蹇之复》:“班马还师,复我燕室。” 清 查慎行 《蛎奴歌》:“鹊巢古亦有鸠居,燕室终须防雀入。”。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