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80348847 于 2015-4-30 12:20 编辑
尽管,时间的步履已匆匆跨入了寒冬之门,遥远的北方已是瑞雪纷飞,银装素裹的景象,但地处西南的巴蜀大地上却没有半粒雪花的影子。黄澄澄的银杏叶依然固执地簇拥在枝头,随风摇曳,在道路两旁站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田里的蔬菜依旧绿油油地,焕发着勃勃生机。
周末,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人漫步在郊外的田园小径,沐浴着初冬的暖阳,浅嗅着空气中那淡淡的草木馨香,于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田野静享着一份难得的闲散时光。偶尔,一阵清风来戏,像一位技艺娴熟体态优美的魔术师,轻盈地掠过树梢,把几片金黄的树叶轻轻拈起,抛入空中。霎时,黄叶若蝶儿在半空中恣意地飞旋、舞蹈,于你目眩心动之间,轻划出一道道曼丽的弧线,悠然飞入暗绿浅黄的草丛里,亦或散落在田间那青郁郁的菜叶上。
“出来散步啊?”突然从菜园里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寻声望去,只见不远处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正微笑地望着我,手里还在不停地整理着刚从地里采摘的蔬菜。一股莫名的亲近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和她攀谈起来。阿姨很热情,熟络地和我话着家常,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几年来这里的变化。原来,眼前这片绿油油的田园原本竟是一片基建废料堆放地,经附近小区的居民整理后种上了不同品种的蔬菜,为这片原本荒芜的废弃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衣。话别时,阿姨拿了一大捆蔬菜一边热情地往我的手里塞,一边爽朗地笑着说:“拿着吧,这都是自己种的。” “拿着吧,这都是自己种的。”多么熟悉的一句话啊!朴实、亲切,蕴含着一份醇醇的热情与真诚,使我不能拂逆不忍拒绝阿姨的这份好意。回来的路上,阿姨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思绪情不自禁地飘回到了一别经年的故乡——那充满着浓浓乡土人情的土地上。
记得在我几岁的时候,有一年的春节,村里来了好几位陌生的客人。奇怪的是,住着十来户人家的大院里,几乎是每家轮流着请他们吃饭,就像是接待自己久别的亲人一样,好酒好菜全部上阵。客人临走的那天晚上,刚睡醒一觉的我,就朦朦胧胧地听道爸妈在嘀咕着事情:“明天你多装些花生,倒上一壶花生油,再捡些好吃的红苕,他们城里人很难吃到这些的。”“好的,把我们那只红冠大公鸡也捆了一块儿送给他们吧。”“嗯!”……到了第二天,村子里老老少少都来为客人送行,也都挑家里上好的农产品送上,并由健壮的男人们挑着送到十几里路外的客车上。原来,这些客人都是早年来我们村插队务农的知青,如今带着一家大小回来寻访旧地。只因多年来与我们的父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故而受到大家的热情接待。当深知穑稼不易的他们坚决推辞不肯收农产品时,父母们却依然固执地往他们口袋里装,嘴里说的就是那一句:“不要客气,这都是自己种的”。
“这都是自己种的!”一句深情的带着乡音的话语,蕴藏着多么深厚的内涵啊!纯朴的农民,风里来雨里走,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刨食,收入不多的他们,当朋友来时却是那么的豪爽大气毫不吝惜!而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在那偏远的山村,却是到处都能感受到这份朴实与真诚。当你路过菜地,只要有所需求,热情的农人便会慷慨地割些蔬菜给你;秋收时,赶路的你路过庄稼地时,也总会有农人热情地和你打招呼,或随手扔来一大束带藤的花生:“歇会儿吧,来,尝尝我这花生。”记得上学时,妈妈也总往我书包里装鸡蛋,或带上煮熟的腊肉,“多带点给同学们也尝尝,这都是粮食养出来的,好吃!”渐渐地也让我养成习惯了。当朋友们来家里玩时,也总会捧上几捧从老家带来的花生、核桃。当朋友们离开时,也会送上些朋友爱吃的土特产。“拿着吧,这都是咱家里种的,绿色食品哟!”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曾经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美好的质朴与纯真却离我们越来越远。灯红酒绿的城市,富裕而骄奢的生活,也许令很多人感到了富足,而我却更加怀念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里的那份人与人之间质朴纯厚的人情味。偶然一句“拿着吧,这都是自己种的!”,触动了内心的柔软,一份感动油然而生,心头那股暖意绵绵流淌,久久不能平静......
月上梢头,于寂静的夜里,用淡墨记录下这份感动与希望。欣慰,在这闲散时光,于暖冬里轻拾一份馨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