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4|回复: 1

寺、庙、祠、观和庵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2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5-3-15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

     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

     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签到天数: 384 天

[LV.9]以坛为家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5-3-1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是这样的区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18 14:41 , Processed in 0.050643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