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3|回复: 0

实干是最安全保险的智慧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2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3-7-1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浴缸里注满了一池水,旁边放着一大一小两只空桶。

  主考官对3名考生说:“我要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缸水舀干。胜者,晋级;败者,淘汰。”

  胖汉奔到缸边,擒起大桶,一下一下舀水,缸干了,历时一分半。

  瘦汉跑到缸旁,抓起小桶,一遍一遍舀水,缸干了,历时两分钟。

  不胖不瘦的那位沉吟了几秒钟后,不慌不忙地走到缸前,弯下腰,伸手拔起浴缸底处的活塞。

  霎时,场外响起热烈的掌声。他洋洋自得地环视着四周,心里暗自嘲笑前边两人的愚钝:“这年头傻子才出苦力,而成功靠的只能是智慧!”

  然而,两分钟后,微笑却僵死在他的脸上。活塞虽然拔开,但下水道并不通畅,浴缸里还有1/3的水没有流完。等他想用桶舀水时,时间已在不觉间溜走,最终被淘汰出局的竟是他这个“聪明人”!

  通常,干比不干总会快半拍。

  在这个世界上,做人处事确实需要智慧。

  然而,投机取巧只能算是小聪明,成就不了大事业。

  我们必须懂得:实干本身就是一种最安全保险的智慧。

 

上帝不会遗忘宽恕的心

  二战期间,戴维是美军步兵师的一个上尉连长。某个凌晨,连队奉命偷袭德军驻守的军需仓库,戴维身先士卒,一枪击毙了站岗的德国士兵,然后部队快速跟进,顺利完成任务。

  天色渐明,戴维下令部队准备转移,走出仓门时,突然看到地上有张照片。照片的旁边躺着被他击毙的德兵尸体,好稚嫩的面孔,嘴角还挂着血丝,其状凄惨!戴维捡起照片,是一张全家福,父母抱着年纪尚小的男孩,全家人的笑容溢满照片。照片里微笑的小男孩应该就是面前的这具尸体吧,戴维心里一颤,忽然想到自己的孩子,不禁重重叹了口气。没办法,这就是战争!

  你死我活的战斗仍在进行,戴维带领连队奋勇杀敌,跟随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然后一路向着德国的本土打去。但很不幸,在一次孤军深入中,他被俘了。

  戴维被德军关进了一所集中营,过上了地狱般的生活。此时,盟军正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向德国发起猛攻,法西斯穷兵黩武,物力兵力已陷入枯竭的边缘,更多未成年的男孩被强行拉入部队送上前线。看守戴维的德军不久也换成了“童子军”,除了头目年龄稍大,其余大多只有十三四岁。但他们同样凶残,对待可以做他们爷爷的老人毫不手软,只要稍不顺眼,就会用皮鞭把老人活活打死。他们掌握着每个“犯人”的生杀大权,无需命令,能够随时枪杀任何一人。杀戮每天都在进行着,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活过明天。有一天,戴维在放风时被石头绊倒,就听到一颗子弹“嗖”地从耳旁掠过,他惊恐地看着射击他的德兵——一个连胡须都还没长出来的孩子。那一刻,他忽然生出一丝怜悯,若在和平时期,他该刚上中学吧,而现在却俨然一个魔鬼。戴维朝孩子笑了笑,示意是不小心被绊倒了,并非想耍花样。孩子收起仍在冒烟的枪管,朝他做了个鬼脸。戴维心想:到底是孩子,法西斯可以毒化他们的灵魂,却磨灭不了他们的纯真。

  随着柏林战役的打响,希特勒走到了穷途末路。他一面下令部队垂死抵抗,一面下令枪决关押在集中营里的犯人。然而,此时的德军已经人心涣散,有的部队干脆投降,有的则作鸟兽散。集中营里的德军,知道柏林即将被攻克,也无心把守,胡乱向“犯人”扫射一通后,纷纷逃离。

  戴维侥幸躲过这场劫难,他被解救了,重新回到原部队。不久,戴维被送回国内休养,受到了民众英雄般的欢迎。虽然隆隆的枪炮声渐远,但戴维时刻关注着战事的进展,当他听说有的德国战俘在投降后仍被处决时,心里不禁泛起阵阵波澜。他公开发表一篇文章,号召部队对那些还是孩子的战俘手下留情,并说他们也是纳粹的受害者。他的话立刻受到责难,有人指责他为愚蠢的道德,“他们虽然是孩子,但拿起武器就是敌人,况且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孩子就减少一丝残暴。”戴维当然理解人们的心情,于是耐心劝导:“他们的全部错误就在于无知,无知导致残暴,但无知又不是他们的错误,因为他们还是小。现在他们已放下武器,以上帝的名义,宽恕他们吧。”戴维的话引发了民众深刻的思考,也影响到了军方,不少孩子因此被释放回家。

  集中营的生活给戴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的腿脚始终无法恢复到以前,显得很不灵活。复员后,他无法找到待遇丰厚的工作,只好做点小生意。到了晚年,生活较为贫困,雪上加霜的是他又得了重病,需要大笔的医疗费用,家人为此焦急万分。

  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此发生了。就在全家一筹莫展之时,突然有人给他寄来了100万美元的巨款。虽然戴维难以置信,但落款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他的地址和姓名。戴维只好登报寻找这位好心人,至少他想知道是谁帮了自己。不久,他收到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上帝不会遗忘宽恕的心。”信的署名是:一个德国企业家——也是曾经被您宽恕的孩子。

决不放弃

  村南有片沙岗,岗下有片荒地。

  荒地就是荒地,雨水大的年头,荒地成为一片汪洋,绿草红蒿在水底摇曳;雨水小的年头,荒地成为一片沙漠,寸草不生,一览无余。

  这地死活要废了。

  父亲却不这样看。他不顾家人的劝阻,第一年在荒地种下花生,淹了;第二年在荒地种下了地瓜,旱了;第三年他在荒地种下了糜子,收了。

  而今,父亲已不再下地劳作,但那片荒地却成了我家固定的垦荒地,使用权划归到我家名下。

  父亲用他的行为告诉他的后人四个字:决不放弃!

  是的,决不放弃!

  如果因为长坂坡前的损兵折将而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

  如果因为山高洞幽、险象环生而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徐霞客游记》;

  如果因为雪山草地、围追堵截而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开国盛典;

  如果因为诺曼底海滩的炮火密集、血肉横飞而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密苏里号上的欢呼!

  “决不放弃”,四字轻轻,却挺起了人生的铮铮铁骨、朗朗乾坤!

  想到了一个故事。1948年,丘吉尔应邀到牛津大学作题为“成功秘诀”的演讲。面对台下数万双渴望的眼神,这位二战名将满怀信心地说道,“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演讲完了”。

  台下顿时掌声雷动!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追求不止的信念。“决不放弃”虽然只有四个字,却足够我们享用一生。

千万别瞧不起谁

  上小学时,玄玄就是一个不受同学喜欢的人,他流浓鼻涕,口臭,常常会在安静的课堂上放很突兀的响屁,公布学习好成绩时却从未涉及他的名字。

  自然,班上没人瞧得起他,不光男孩子喜欢欺负他,女孩子也没一个搭理他,他在教室里常常是身单影孤,直到中学毕业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

  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参加工作后他却成了老同学中的香饽饽。最早他只是被分到一个大商场去站柜台,后来那个商场划给了外贸部门,他也晋升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公司的出口转内销贸易。

  在那个年月,谁能在单位占据这份工作的位置,就无异于握有了进出幸福大门的钥匙,所有跟他有点关系和绕着弯能扯上关系的人都趋之若鹜地涌到他的身边,可想而知他当时是何等的风光。

  那时我在生意场上老是不争气,漫漫熊市一直没有变“牛”的征兆,有老同学就怂恿我去找找他,也许能争取些机会。

  见面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管我如何表现得谦和、俯首,可他递过来的眼神始终都是一种不屑,那种用眼角余光看我的表情分明是在说:小时候咋哪?那是小时候,看看现在,来求我了不是?

  报复性的“瞧不起”几乎溢于言表,我知道他当时内心反射出的都是来自少年时淤积的原动力,结果可想而知。

  我当时没被他“瞧得起”也许是我的幸运,我也把这种被人瞧不起当成了原动力。多年后,当我已经能在所有同学的面前抬起头时,却得知玄玄的生活已跌落到人生最低谷:因腐败被单位开除,因花心被老婆开除,因酗酒被孩子开除……

  一次他和另外一个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学来找我,说是想让我帮忙在我一个关系密切的朋友公司里为他谋份差事。这对我来说很容易,只是覆手之间的事。

  玄玄当时一副落魄人特有的低眉、塌嘴、垂肩、弯膝的模样,看见他这副近乎装出来的可怜相,我就想起了当年站在他面前的我,一股无名之火立刻涌上心头,我用毫不遮掩的瞧不起的口吻拒绝了他。

  他走后,那个晚上我自觉情绪十分反常,我对自己白天的举止十分懊悔,我知道那种感觉来自对待玄玄的一些语言和态度,我痛恨,我甚至对自己的举动产生了愤怒。

  很多年过去了,最近又有了玄玄的消息,听说他已经走出了那段对他来说最最糟糕的人生低谷,他虽然还是没有一个理想的家,没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他因为拆迁获得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补偿,他人生的风帆又可以重新张启了。

  我甚至可以肯定,他因为有了这笔几乎能称之为巨款的钱后,很多和他已经疏远甚至多年不曾来往的朋友和同学又会重新走近他,他又一次不会再被谁瞧不起,甚至会令一些朋友仰慕。

  生活中我们切忌瞧不起谁,也没有什么理由去瞧不起谁,我们不可能知道命运会把我们在哪一天推向哪里,上帝戏谑我们时可能会将我们送到那个曾经被自己蔑视甚至是羞辱过的人身边。那时我们一定会沮丧地想:“何必当初。”

  我们不要瞧不起一个鞋匠,因为安徒生和林肯的父亲都是鞋匠;不要瞧不起一个路边的拾荒者,因为明天他可能就会中得千万元的大奖;不要瞧不起一个其貌不扬的邻居鳏夫,也许隔日他就会抱得国色天姿的美人归;我们更不要瞧不起一个仕途、商途或生活中受难的朋友,人生自有潮起潮落,他的今天说不定就成了我们的明天。

  生活分明告诉过我们:现在值得我们钦慕的人,可能就是原来在我们身边、我们曾经最瞧不起的人。

用知足的心来生活

  很多人认为,她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父亲是优秀的飞机与游艇的设计师兼制造者,母亲是肖像画家,出入家里的客人,是爱默生、马克·吐温、爱因斯坦等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在她看来,最好的生活,是在乡下的农庄里。

  她就像是被上世纪的灵魂附体的遗少,在学校里穿复古的衣服,不剪头发,缝玩偶的衣服,执拗地对抗嘲笑。她的志向堪称远大:开农场,养奶牛。为此,15岁就辍学的她,对务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她坚定地认为,带着自信朝着梦想前进,只要努力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总有一天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婚后,她说服丈夫搬到了雷丁农场,那是个缺水少电的老式农场,一切全靠人力。他们养了数量众多的牛、鹅、鸭和鸡。此时,她展露出卓越的绘画才能,出版了第一本儿童绘本《南瓜月光》。没有水电,每日要步行很远到井边挑水,日子过得相当艰辛,但她很享受这种生活,在花园里种满了各种蔬菜和花草。她以古法制作面包,用被炉火加热过的熨斗熨衣服,家人穿的衣服也是她用自家种的亚麻纺线织布,再亲手裁剪缝制的。在她的悉心经营下,日子过得饶有趣味。她还是一个非常勤恳负责的母亲,即使再忙也会腾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教他们应有的礼节,学习各种农活、家事。她亲手做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玩偶,并自创了一个“麻雀邮局”,让孩子们通过这个邮局与玩偶通信。孩子读小学时,他们还一起创办了一个木偶剧团,到附近城镇巡回表演。

  她还想到更遥远更偏僻的农村去,丈夫却忍受不了简朴艰难的农耕生活,1961年,在携手度过了23年后,他们离婚了。对她而言,自力更生的田园生活是她很早以前就已选定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农活、琐碎的家务并不意味着负担,而是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兴趣所在。粗陋的环境让她变得越来越强壮,同时,为了抚养4个孩子,她更加努力地工作,10年画了20本书,1971年出版的绘本《柯基村集市》让她获得了“女王终身成就奖”。她就像她所欣赏的19世纪初的乡村人一样,为了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从不怨天尤人。

  1971年,56岁的她终于迁居到了魂牵梦萦的佛蒙特荒野。在这里,她真正由零开始,花了30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19世纪风格的农庄。

  她,就是塔莎·杜朵。

  “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怕的事。”随着年龄增长,塔莎更懂得用童心享受事物的乐趣:她建造了花园,蔷薇、郁金香、山茶花……7月,池塘里遍布盛开的睡莲,摘下一两朵放进脸盆;院子里随处可见累累的果实,访客到来,去采摘洋李、莓果还有装满围裙的豆子;亲手缝制的拼布衬裙陪伴她度过寒冬,触摸手织布的纹理,无论哪一条线都能让人感受到织布时指尖的温暖;她能烹饪出最美味的食品,于旁人费时费力的柴炉,成了她深谙诀窍的不二法宝;雪地里,她最爱鸟儿的足迹,这对她而言如同精致的蕾丝花纹;挤完羊奶,回到屋里抱着爱犬,感受它身上的暖意……

  “用知足的心来生活”,是塔莎用细微生活传递的意境。她老了,却依然有撼动人心的美丽容颜,这来源于内心的丰饶。孩子们曾问她,你的一生肯定很辛苦吧?她回答,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一直都以度假的心情度过每天、每分、每秒”。

  塔莎始终把握自己的步调,由个体极致推展的美好生活,延伸出我们渴求简单的避世蓝图。原来,时光可以优雅地老去,一切都可以这样美好。

  塔莎·杜朵(1915年-2008年),美国著名生活艺术家、绘本作家。

比巴菲特还聪明的人

  巴菲特是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理念令世人折服,他也创造了无数投资神话。还有谁能比他更聪明?

  巴菲特的长子霍华德说过:“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第二聪明的人’。第一是谁?是查理·芒格。”霍华德的这个评价虽有谦虚成分,但这位与巴菲特拥有半个世纪深交的“隐形大师”,对“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1924年,芒格出生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一个小镇上。6年后,巴菲特也降生于此,与芒格家相隔几个街区。幼年的芒格很幸福,身为律师的父亲让芒格从小便“赢在起跑线上”。17岁时,芒格考入密西西比大学,读数学专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成为美国陆军中的一名气象分析员。二战结束仅半个月后,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法学院,3年后拿到了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支持下,芒格与几个伙伴在洛杉矶联合成立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几年后,芒格又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并轻松赚到140万美元,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59年,父亲过世,芒格从洛杉矶赶回老家奥马哈。巴菲特找到芒格,邀请他与自己共进晚餐。此时的巴菲特,正在打理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并在投资上有了些成就和心得,尽管两人一见如故。但当时并没有合作意向。

  1962年,芒格与人合伙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从公司成立到1972年的11年间,年均收益率达28。3%,业绩证明了芒格的投资天赋。尝到了“钱生钱”快感后的芒格,不久便完全脱离律师和建筑行业,一门心思扑在了投资业务上。面对美国股市在20世纪70年代的疯狂,芒格和巴菲特在投资表现上也大相径庭:巴菲特在股票还在上涨的情况下忍痛解散全部合伙公司,从那场全球股灾中全身而退;而芒格的公司却深陷其中,两年时间亏损近31%,几乎将公司前l1年的盈利亏损掉一半。但芒格用才智和韧劲坚持了下来,并于1975年迎来75%的盈利反弹。

  眼看自己的财富坐了趟“过山车”,芒格觉得没必要再单打独斗。于是,他在1975年清算了合伙公司,与巴菲特合作。从一见如故到双剑合璧,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十分珍惜。

  随后的时间里,他们合作上演了一连串经典的投资案例。他们先后购买了联合棉花商店、伊利诺伊国民银行、茜氏糖果公司等,并创立了新美国基金。1978年,芒格正式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一位合伙人曾感叹道:“芒格把商业法律的视角带到了金融投资领域,他懂得内在规律,能比常人更迅速、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任何—桩买卖,是—个完美的合作者。”

  在很多熟悉的朋友看来,他们之所以能够珠联璧合,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都坚信价值投资的理念,拒绝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诚实守信,喜欢读书,过着简朴的生活……

  同时,芒格的乐观和博学也让巴菲特钦佩。芒格29岁时,被迫和妻子离婚;第二年,年仅9岁的大儿子身患白血病不幸夭折;1978年,他在成为哈撒韦公司副主席、正欲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发现自己患上眼疾,不久后不得不摘除左眼。但种种磨难并没有让芒格放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酷爱阅读,涉猎范围很广,从遗传学到凯恩斯的学术文章,再到哲学以及传记,他都要翻阅。作为一个“贪婪”的读者,芒格看过的自传类书籍足足有一吨重,以至于孩子开玩笑说自己的父亲是“长着腿的书橱”。

  尽管连巴菲特的好友比尔·盖茨都说:“如果没有芒格,巴菲特恐怕很难做得这么好。”但芒格为人处世十分低调,即便是在公共场合,只要有巴菲特在,他就极少发言。

  这位躲在大师幕后的人物,由于常常刻意回避,知名度一直不高。但不少专家认为,他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甚至有人觉得,芒格的智慧、价值和贡献远在巴菲特之上。芒格听说后则表示:“巴菲特才是最重要的,他比我重要得多,我只能说自己在他的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他在幕前,我在幕后,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格局,我觉得这样很好,对此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相互尊重,心怀谦卑,或许正是芒格赢得巴菲特信任、赢得“世界最聪明的人”美誉的原因吧。

恐惧来自我们的内心

  一位心理学家在课堂上讲了心理暗示对于人们造成的重大影响,但是他的很多学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心理暗示不过是某种借口,不存在科学依据。于是,心理学家决定带他的学生们去做一个试验。他把他的学生们带到了一个没有开灯的黑屋子里,屋子里有一座窄窄的桥。心理学家问:“谁敢从这座桥上走过去?”不服气的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踏上那座窄桥,并顺利地走了过去。

  心理学家打开了一盏幽幽的小灯。灯光昏暗,但是学生们看清楚了桥下是漆黑的水潭。谁也不知道那水有多深,而且在幽幽的灯光下,水潭显得更加诡异莫测。心理学家再次问:“现在,谁敢从这座桥上走过去?”学生们有些犹豫,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走上那座桥,依旧小心翼翼走了过去。

  心理学家再次打亮一盏灯,这盏灯的灯光较先前的那盏亮多了,学生们看到水潭里的景象,心头不禁打个冷战。只见水潭里有数不清的蛇游来游去,有一条眼镜蛇还吐着长长的信子昂头冲着那座桥。学生们无不倒吸一口冷气,心里在庆幸自己幸好没有掉下去。心理学家再次问:“这下,谁还敢走过那座桥?”几乎没有学生敢再踏上那座桥了。这时,只见心理学家踏上了那座桥,稳稳地走到了对面,学生们都惊呆了。心理学家没有说话,只是再次打亮一盏更亮的灯让学生们细看,原来桥和水潭之间密布着一张细细的铁丝网,学生们面面相觑。

  心理学家这时开口了:“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心灵的力量。我们不知道,恐惧正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在灯开亮之前,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小心地走过那座桥,那时候,黑暗对我们来说,不值得恐惧。反而是黑暗让我们变得小心,而不至于出错。但是,当灯被一盏盏打亮,我们被自己内心的恐惧限制住了,反而不敢迈步走向那座桥。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走过那座桥。那座桥就是我们内心的力量。只要我们不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震慑,我们都有能力轻松地过桥。”

  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这是一种贬义的说法。但是,有时候,正是由于不知道面临着怎样的境况,我们才会无畏地去面对生活,也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但是,一旦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处境,我们反而会被自己的心灵限制住,而无法成功战胜那些本来可以克服的困难。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震慑,这才是我们成功的开始。

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

  在美国西雅图州,有一座地标式建筑,名字叫做太空针塔。该塔高605英尺,相当于56层楼高。在离地面520英尺高度,有一个望台和旋转餐厅,可以俯览西雅图360度的全景。人们常说,到西雅图,不登上太空针塔,就像到巴黎没有去过艾菲尔铁塔一样。

  但在那个年代,能够登上太空针塔,除了富豪政客,几乎很少有人能够享此殊荣。好多人都以能登上太空针塔为荣。一个小男孩儿,从小就有这种愿望。但由于家境贫寒,这几乎成了一个不切合实际的奢望。

  终于,机会来了。一天,小男孩儿就读的教会学校,有一个叫做戴尔·泰勒的牧师当众承诺:“谁要是能一字不漏背诵出《马太福音》5~7章的全部内容,就可以被邀请去太空针塔的旋转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在泰勒牧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没有人能够完整背出那三个章节的马太福音。因为那几个章节内容长达几万字,且连贯性不强,还很拗口,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完整背出。但那个11岁的小男孩儿却做到了,而且从头到尾,没有一点差错。没有人能够想到,为了登上太空针塔,他除了吃饭睡觉,几乎用了一个星期所有的时间。

  后来,这个故事被写进了他的自传。每每有人问及,他总是深有感触:“其实,并不是我比别的小朋友聪明,只是因为我能够竭尽自己的所能,而其他人则没有。”

  成功的定义,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我可以登上太空针塔!”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16年后,小男孩儿成了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的总裁。是的,他就是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曾这样评价比尔·盖茨说:“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

  截止于2008年,微软公司收入近620亿美元,在全球60个国家与地区,雇员总数超过了50000人。盖茨也于2001——2007年蝉联世界首富,2008年排名世界第三,2009年又一次成为世界首富。曾有人断言,只要你桌面上放有一台电脑,里面必然装有微软公司的某个控件。比尔·盖茨几乎彻底改变了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

  很多年后,教会学校的几个玩伴接到邀请,参观位于西雅图的微软公司总部。在比尔·盖茨办公桌后的墙上,有一组巨大的照片,很耐人寻味。照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幅照片是盖茨幼年居住的一间破破烂烂的小木屋,第二幅是巍峨壮观的太空针塔,第三幅就是微软公司总部的发射塔。由低矮的小屋到高耸入云将近900英尺的发射塔,那三个高度,看起来呈一条递升的直线。很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这组照片记录了微软公司的成长轨迹,也真实地反映出盖茨所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所在。

  很多时候,成功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登上太空针塔到建立自己的微软帝国,比尔·盖茨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在参加亚洲博鳌论坛期间,众多腾讯网友提出了数千条近乎苛刻的问题。对于网友问及自己的资产,盖茨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的公司现在可以建造26座太空针塔。而谈到自己的成功,比尔·盖茨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成功来自坚持和竭尽所能,在某个特定的年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登上西雅图太空针塔。

看不见的母爱

  张珊珊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可不幸的是,她生下来就是个盲人,爸爸因为这一点,和妈妈张灵离了婚。从此,妈妈就把张珊珊当成宝贝一样,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妈妈在纺织厂工作,张珊珊小的时候,妈妈就骑车把她带到厂里,找个地方让她呆着。张珊珊上学后,妈妈每天都准时将她送到盲人学校。

  这天,盲校放学了,孩子们一个个被家长领走。最后,院子里只剩下四年级的张珊珊和她的老师。

  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这会儿她看着初冬阴蒙蒙的天色,有些焦急地问:“张珊珊,你妈妈今天上夜班吗?”老师对张珊珊的家庭信息挺了解,知道张灵上夜班的时候,通常会托同厂的同事来学校接孩子。

  张珊珊答道:“不,老师,我妈妈今天是白班,她下午五点下班。”

  五点?老师看了一眼腕上的手表,现在已经五点十分了,自己下班后还有事呢。不过张灵接送孩子都是骑电动车,估计也快到了。于是,老师陪张珊珊继续等着。

  五点半了,张灵还没有来。老师正想掏出手机给她打电话,一辆电动车驶了过来,停在学校门前。一个穿羽绒服的中年妇女下了车,走到铁门边,朝里面瞄了两眼,大声说道:“珊珊,你妈妈让我接你来了。”

  张珊珊愣了愣,这时老师开口问道:“你是哪位?”

  那个妇女答道:“哦,我是张珊珊妈妈纺织厂里的同事。今天她那一班临时加班,她怕孩子着急,让我替她来接一下孩子。我叫白玉。”

  以前常接孩子的那几个同事老师都认识,这个妇女她却没有见过,但见妇女答得流利,情况也都能对上,老师消除了仅有的一丝疑虑,说:“那好,张珊珊,你就跟这位阿姨走吧。”

  老师牵着张珊珊走出门卫室,将她交到白玉手中,正要转身往学校里走,张珊珊叫了一声:“老师,能给我妈妈打个电话吗?”

  老师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这时白玉笑了,说:“这孩子,倒挺有心思的。我告诉你吧,要不是你妈妈今天忘了带手机,联系不上常接你的那个阿姨,就不会让我来接你了。”说着,白玉将张珊珊抱上了电动车的后座。

  老师见张珊珊没再提什么要求,就走进了学校。

  张珊珊坐上了电动车后,用手摸了摸车子,有些惊讶地问道:“白玉阿姨,这车不是我妈妈的?”

  白玉“嗯”了一声,说:“是呀,我来接你,当然骑我自己的车啦。”说话间,白玉也跨上了电动车,拧动车把手,车快速地开动起来。

  张珊珊沉默了一会儿,又问道:“白阿姨,我们这是去哪里呀?”

  白玉答道:“去纺织厂,你妈妈还没有下班呢。”

  张珊珊想了想,问:“阿姨,我今天有点感冒,我妈妈告诉你了吗?”她一边问话,一边用心地听着,耳边不时传来汽车在闹市区鸣笛的声音。

  白玉似乎有些不耐烦,说:“哦,这个呀,你妈说了。”纺织厂在城南,可她现在骑车的方向却是往城东而去。当然,这一点张珊珊是不知道的。这个可怜的孩子,她可是一点儿也看不见呢。

  张珊珊孩子气十足地问道:“除了感冒的事,我妈妈没告诉你别的什么吗?”

  “没有。别说了,等见到你妈妈,你再慢慢问也不迟。”白玉收起了脸上的笑容,开始呵斥张珊珊了。

  张珊珊像是被吓着了,不再问什么了。过了一会儿,她轻轻地将背后的书包斜拉到一侧,小手慢慢地摸索着,伸进了书包,拿出一沓便利贴纸,又拿出了一支铅笔。这时,她听不到汽车鸣笛的声音了。张珊珊知道,驮着自己的这辆电动车已经快要出城了。

  话分两头,此时盲校那边,老师正要锁门回家,办公室里走进一个女人,正是张珊珊的妈妈张灵。她说自己是来接女儿的,老师大吃一惊,连忙问道:“你不是让你们厂的白玉来接孩子了吗?”

  张灵一听这话,顿时慌了:“没有啊,我们厂里没人叫白玉,我也没让任何人来接孩子啊!”

  原来今天厂里临时加班,张灵以为很快就能结束,谁知足足延长了一个多小时。一下班,张灵就风风火火地赶到了学校,她本来准备向老师道歉,可是现在女儿张珊珊竟然被人接走了。张灵一下子就懵了,她哭着责问老师:“我根本没让人来接孩子。你、你作为老师,怎么能让陌生人轻易把孩子接走呢?”

  面对张灵的质问,老师哑口无言,这件事,她确实做得太大意了。学校领导很快也得知了消息,一边安慰着张灵,一边给公安局打电话报了警。这时,张灵的情绪已经完全失控了,她一屁股瘫坐在学校的院子里,号啕大哭起来:“我的珊珊,苦命的孩子,你到底在哪里呀?”

  夜幕缓缓地降临了,附近居民听到动静,也纷纷赶到学校门前,你一言他一语地议论着。有人说,听说现在有些人贩子就爱拐卖残疾孩子,然后逼这些孩子去乞讨,这样好控制,还容易要到钱。正在大家忧心如焚的时候,公安局打来了电话,说张珊珊找到了,那个拐走她的人贩子也抓到了!

  老师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激动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啊,太好了,太感谢你们了,真是破案如神啊!”

  警察在电话里笑着说:“不用谢我们,能这么快破这起案子,还要归功于被拐的小女孩呢。不说这些了,你们尽快和孩子家长到公安局来吧。”

  张灵和校领导、老师一起来到了公安局。看到女儿好端端地坐在那里,张灵忍不住喜极而泣。张珊珊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放学后有个阿姨来接我,说是你让她来的,可一坐上她的电动车,我就知道她在撒谎。”

  张灵抱着女儿问:“后来呢?”

  张珊珊说:“后来我就摸出纸和笔,不停地写求救信号‘SOS’,写一张,丢一张。”

  警察告诉大家,因为电动车速度不快,张珊珊一路丢下纸来,很快被人发现,有人报了警。不过有一点警察也很奇怪,孩子双目失明,怎么知道接她的是坏人呢?

  最后还是张珊珊说出了原委:因为自己看不见,妈妈特地让焊工在电动车后座上焊接了一个护架。坐车时自己双手紧紧地握住护架,就不会摔下车。以前即使妈妈有事来不了,也会让同事骑这辆改装过的车来接自己,而今天自己一上电动车,发现没有护架,就觉得有些奇怪。

  张珊珊体质特别弱,天气冷的时候,妈妈会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来,反穿在她身上,这样坐在电动车上时可以挡风。张珊珊对妈妈说:“今天突然降温,我又感冒,以前碰到这种情况,你都会让接我的阿姨带件外套来,或者让阿姨帮我反穿外套。可今天那个阿姨说,你什么也没嘱咐她,我就知道她在撒谎。”

  张灵听完女儿的叙述,泣不成声,连声责怪自己没把女儿带好。张珊珊扑到妈妈怀里,撒娇地说:“不,妈妈是好妈妈。”

  这时,边上的人们都感动了,有位警察向张灵说道:“是啊,你是位好妈妈。你对孩子的爱,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正是这种爱,让孩子成功得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6 07:35 , Processed in 0.044922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