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部干旱的大草原上,有一种肥胖臃肿的巨蜂叫非洲蜂。巨蜂的翅膀非常小,脖子也很粗短。用流体力学来分析,它们的身体和翅膀的比例是不符合飞行条件的。从生物学的理论上讲,在能够飞行的物种当中,这种蜂的飞行条件也是最差的,甚至连鸡、鸭都不如。但是这种蜂在非洲大草原上却能够连续飞行250公里。英国科学家戴维斯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发现,非洲蜂平时藏在岩石缝隙或草丛里,只要有食物,它们就不起飞,一直爬行。可当它们发现这一地区即将面临干旱没有食物的时候,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迅速逃离,向着水草丰美的地方飞行。难道这种蜂的飞行与食物有关吗?为此,戴维斯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个四周封闭的大房子里,设置了水草丰美的环境,捉来十只非洲蜂放入房中,并保持这种环境半年。戴维斯观察发现,十只非洲蜂半年来竟然没有一只起飞过。半年后,研究人员又把这十只非洲蜂挪进了干旱荒芜的环境里,这十只蜂都开始起飞了,可大部分都是刚飞起一会儿便掉了下来,有的则光拍动翅膀,根本就飞不起来,最后只能饿死。 由此,戴维斯得出结论:在干旱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非洲蜂要想生存,必须不停地飞翔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而就是这长年累月的不断飞行,造就了非洲蜂超常的飞行本领。生活中,我们都喜欢舒适安逸的环境,然而就是这舒适安逸的环境磨灭了我们的潜能。大草原上的非洲蜂让我们懂得:一个执着顽强的生命,可以激发出让我们无法想象的潜能。
二
在非洲中部地区干旱的大草原上,有一种体形肥胖臃肿的巨蜂,翅膀非常小,脖子也很粗短,却能够连续飞行250公里,飞行高度也是一般蜂所不及的。它们非常聪明,平时藏在岩石缝隙或者草丛里,一旦有了食物立即振翅飞起,尤其是当它们发现这一地区环境开始恶化的时候,就会成群结队地迅速逃离,向着水草丰美的地方飞行。 这种强健的蜂被科学家称为非洲蜂,但科学家们对这种蜂却充满了疑问。因为根据生物学的理论,非洲蜂在飞虫中天资最差,甚至连鸡鸭都不如。从流体力学来分析,它们的身体和翅膀的比例根本是不能够起飞的。但事实却是,非洲蜂不仅能飞,而且是飞行队伍里最为强健、最有耐力、飞得最远的物种之一。 科学家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挑战,因为在这个小小的物种面前,所有关于科学的经典理论都不成立。 哲学家们却对此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非洲蜂天资低劣,但它们必须生存,而且只有学会长途飞行的本领,才能够在气候恶劣的非洲大草原活下去。简单地说,非洲蜂若是不能飞行,它就只有死路一条。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非洲蜂给了很好的回答。它们用完美的表现,击碎了经典的科学理论。非洲蜂让我们相信,在一个执着、顽强的生命力,没有什么叫做“不可能”。 不是吗?在飞机翱翔于蓝天之前,有谁相信人类能够随意在云海漫步?在电话诞生之前,有谁相信隔着万水千山你我能够自由交谈?在蒸汽机问世之前,又有谁相信那些复杂笨重的机器能够自行运转?……然而,一代又一代人以不懈地努力,使无数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无数的奇迹。只要用心去做,一切皆有可能。
三
巴西咖啡的浓香举世闻名,可是它意想不到地竟跟非洲的杀人蜂有关,而杀人蜂的毒刺令所有人闻风丧胆。 在南美洲的巴西,1956年,科学家从非洲引进了几十只杀人蜂,这些蜂被人不慎从蜂箱里放了出来。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场灾难降临到整个巴西。 蜂群无可阻挡地飞进巴西的丛林,与当地的蜜蜂交配,生产出比非洲杀人蜂更凶猛的新一代蜂种,并迅速繁衍到十亿只。四十年来,杀人蜂制造的灾难肆虐频仍。蜂群常常自天而降深入到城市街道袭击行人,至今已有上千人死于蜂蜇。 巴西政府和民间曾经采取各种方法,想消灭杀人蜂,但收效甚微。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杀人蜂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巴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杀人蜂有惊人的产蜜能力,巴西的养蜂人因此而摆脱了贫困,国家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四大产蜜大国之一。 在人们的印象中,杀人蜂与咖啡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杀人蜂授粉的咖啡,格外的香浓可口。巴西的咖啡的品质也随之大大提升。 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天敌,杀人蜂的种群在不断增加,数量在不断上升。并且越过干旱的沙漠地带,向着整个美洲蔓延。 人们开始担心,这种势头如果无法遏制,会不会酿成新的更大的灾难。 非洲蜂的到来,改变了巴西人平静的生活。喜忧参半的现实,让巴西人长久地处在幸福和不安之中,直至找到趋利避害的灵丹妙药。 福祸所依,如一把双刃剑。生活的过程也正是对此类问题做出抉择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