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田野的风 于 2019-12-17 21:49 编辑
乌镇印象
桐乡的乌镇,可以说是位居江南六镇之首了,无论其规模和名气。 在一个秋雨菲菲的季节,终于走进了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 安顿好住宿,抓起相机,迫不及待地走向乌镇的东栅,此时已近黄昏。
一、东栅的古戏台
东栅也被拦起来收门票,看看天色将晚,再花钱进去有点不舍。
只在桥上俯视瞭望一番,就走到了茅盾故居。略微驻足,过门不入。 再逛到林家酒店,这是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的旧址吧。 回到古戏台前,拎着相机,站在广场,安静地听戏。 但这一点不妨碍我的兴致,一边听着,时不时抓起相机拍几张。 想象着当年鼎盛时期,想象着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过去, 远来的我,没有这乡愁,没有那记忆,只能这样苍白地想。 饭后听客栈老板说,他们原是西栅的住户, 谁舍得放弃自己的祖屋,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 而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伤痛,终会被毫无痕迹地抹去。
二、西栅的街巷
很早醒来,步行去西栅。客栈在东栅和西栅之间,两边都很近。 其实不用事先做什么攻略去查找交通,一个古镇又能有多大。 慢慢地逛,街边吃了早点,不一会逛到西栅。 离开园时间还早,附近转转,拍拍花草,时间不觉过去。 排在第一购买门票,就是早晨第一批进入西栅的游客了。 一个人,走的快一些,前方就好像空无一人。 眼前是小镇早晨的安谧,背后是三五成群游客的热闹。 悠长的青石板路,有鲜艳的伞,在我手上,雨巷,没有丁香般的姑娘。 街巷的两边,店铺鳞次节比,斑驳的门,雕花的窗,仿佛走进了古老的时光。
三、斑斓的花窗
西市街闲闲而过,左边的店铺临河而居,多为餐饮,右边的店铺多为各式的手工。 不买不卖的我,没有停留。右转走进了昭明书院,当年梁太子萧统和老师沈约读书处。 坐在拂风阁的石条凳上,安静端详这一扇秋叶点缀的后窗。 是小姐刺绣的闺室,还是书生写卷的斋房? 秋的藤叶,像橘红的灯笼,绿的青苔,爬满了墙。
四、白莲塔
从昭明书院出来继续前行,走到一片咖啡、酒吧文化区。 前边是颜家圣堂,乾隆年间改称城隍庙,右转就是乌镇的白莲塔。 拾阶而上,登高远望,一边是古老的大运河, 依然很有气势,河面上运输的船,不时缓缓驶过。 一边是粉墙黛瓦的乌镇,在细雨迷蒙中,显得更加清秀妩媚。
五、月老庙
出了白莲塔,走进乌镇的田野,这里已经没有了游客, 一个人走在若有若无的细雨中,独享这份旷远的宁静。 穿过有点黏湿的田埂,走上了一段干净的水泥路,不觉走到乌镇的月老庙前。 高大的合家树,挂满了缕缕红布,多少虔诚的祈愿,在空中飘舞。 袖珍的月老庙,因电影《似水年华》的传播,变得好像很有灵气, 庙里一对青春男女,跪拜着许愿,这一幕倒也非常温馨。 看到庙门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西厢记》里也曾有这句。
离开了空幽的月老庙,再返回热闹的西栅。路过三寸金莲馆,草草看过。快步走向河边。 江南的美,在于流水,乌镇的水,更令人惊讶,如碧玉一般,却不是污染的绿藻所致。 这环境的治理,肯定有不少故事,且不去探究,先陶醉在这悠悠澄碧的柔波里。 青石板、粉墙黛瓦,是建筑的凝固,安静的。这一泓碧水,是历史的长河,流动着。 乌镇的美,在这动静中,充满着鲜活的魅力。欸乃声声,天光水色,两岸人家,烟火红尘。 倚在临水的美人靠,点一支烟。看小船,嘎吱嘎吱划过。拿一本书来读,那是奢侈的想法。 作为匆匆过客,只能在有限的时间,把这一切,贪婪地收纳眼底,留着寒冷的冬天,回忆。
七、水上戏台
来回跨越几座小桥,就这样闲散前行,行至游客稀疏处,眼前一片空旷,原来走到了水上戏台。 木板铺的座位一排排向上,宽阔的看台广场,只有远处一个女生安静地坐着,望着对面空荡破旧的舞台。 这场景,令人动容。本想走近,用作模特为前景,拍一幅一个人的剧场,怕扰了这份清修。 于是换做手中的雨伞,拍下了这幅,历史遗下的水上戏台。 想起了《独角戏》、《折子戏》这两首歌,好像也无法烘托此地此时的心境。 离开空荡的戏台,又走入喧闹的西栅。夜幕低垂,红灯笼一盏一盏亮起,游人比肩接踵。 收起了相机,在西栅整整游荡了一天,再看一眼灯火摇红的乌镇,在夜色中轻轻别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