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2|回复: 0

[闲情余味] 读书润德悦心 养生健体益寿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42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10-9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云:“不读圣贤书,难有圣贤德。”英国萨克雷也指出:“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由此看来读书不仅是增长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精神王国的探险,灵魂的壮游,是内在灵性不断成长、增加人生乐趣的源泉。有些书中的“要言妙道”往往还可治愈一些药石无法奏效的沉疴痼疾。

《在草尖上奔走》一文的作者马德指出“读书人有三格:初格读故事,再格读情感,高格读思想”。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应该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间。正如汉代刘向在《说苑》中写道:“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就是说,书中蕴藏着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读诸子百家这类含哲理的书,使们们明白人生价值;读浩然正气的仁人志士传记,使我们从中受到思想上的激励,从而思进向善;读理论著作,使我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水平。只有读书才能使自己坚持时时,事事、处处以德为心灵的哨岗,不断清除内心的私欲和邪念,永远保持一颗火热的进取之心。我们果能以书为食,着书为衣,就不会有“老大徒伤悲”的悔憾。

快乐从“心”开始。古人对“读书悦心”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孔子读起书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陆游说“读书有味忘身老”。所以很多老年朋友常说“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闲居足以养气,至乐莫如读书”。人到晚年,脱离了一味追求事功的人生阶段,此刻读书不再为了专门对外部世界作工具性的掌控,而是在心灵世界里作悠闲的“逍遥游”。老年人读书如同一场悠闲的心灵散步,不必手捧高深典籍覃思精研、矻矻以求;可以根据兴趣随意选择一些短小篇什,手执一卷漫读,哪怕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亦无妨。古人曾有“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之说。一个“玩”字,道出了对书籍对人生的咀嚼,抵达了读书的悟境。要“玩月”须在晚年,此时的老人已走过人生的高山峻岭激流险滩,进入宽阔的平原,有了丰厚的人生积累。从“窥月”到“玩月”,完成从“好而知之”到“乐而知之”的过渡,从而进入了读书的欢喜境界。对于任何人,精神上的需求都显得重要和迫切,故世人把读书称为“精神食粮”。养成读书的习惯,可让人忘记时间和年龄,忘记皱纹和有限的人生,从而进入精神的“最高自由”。在我看来,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其实那是哲人的超然和快乐,而不是漠然。文艺复兴时期人物,1494年出生在法国的拉伯雷就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人的不快乐常常是由不满引起的。如果放低欲望,减少需求,快乐自会“水涨船高”。记得一个哲学家一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后来他活了整整一百岁。其实,活着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就是巨大的幸福和快乐,我们都应该惜福知足。

朱自清有一名话:“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所谓浓密的滋味就是书之味。利用空闲时间漫游书山尽享书香,通古知今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进而培养高远的精神境界,何乐而不为!古人在一首诗中写道:“蹉跎莫道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如何,绿蒲窗前草不除。”它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古人还云:“有时间读书,谓之福。”我深有体会。在自己的读书生活里,慢慢咀嚼品尝书中那些巧妙的构思、奇特的意境和意味深长的文字,简直胜过喝百年茅台。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人类智慧结晶都藏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你既可一睹居里夫人的丰采,也可认识名垂千古的屈原,既可以领略马克思震古铄今的宏论,还可聆听到闻一多慷慨激昂的讲演。捧书在手,一吟一读,仿佛与贤达促膝而坐;聆听主人公教诲,有如含英咀华、其乐融融。人一旦钻进了书的丛林,就可以远避尘世的渲嚣,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块清静的“绿地”,在那里可获取自己的无穷乐趣。每当内心一旦有了块垒需要排遣,不仿吟咏几首消愁解闷的古诗词,或阅读一些感悟人生的名家时文,或欣赏一点颇具消遣娱乐功能的文学作品,此时立马就会令人感到春风入肺腑,时雨滋心田。诚如酒不醉人人自醉,书不与香人也香。比如有古诗生动形象地畅言什么:“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还有“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真所谓“至乐莫过读书”!难怪宋代诗人尤袤mào谈起读书之那么的情趣盎然谓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朋友,寂寞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饥以书为食,寒以书为衣,这是何等的喜书爱书以至钟情于书啊。我国现代诗人臧克家则说:“读过一本好书,象交了一个益友。”难道说我们还有哪个人不愿多交一个益友吗?

读书,就是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升华、文明的历程。“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书有三宝气骨韵”。人的“精气神”怎么来?书的“气骨韵”如何为我所用?这都需要我们有长期读书的好习惯来实现。“胸无城府人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为人处世不能太世俗,多读书的人修养高了,大家就会觉得他像玉一样美,气质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了。我信其然,故是“三更有梦书当枕”,梦醒时分书自出。

古人还说“养身必须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我认为这也很有道理。养生保健之所以要先养德,是因为优良的品德修养有益于人们健康长寿。名人格言有:“日思夜忧,人心易衰,养生之戒”;“忧伤损寿,豁达延年”;“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药医”;“心有容,德乃大;心有忍,事乃济”;“一毫之指,即勃然怒;一事之违,即骤然发,是无涵养之力,福薄之人也”。这些格言讲得就是这个道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也说:“读书这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我国东晋时代的养生学家葛洪曾说: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药王孙思邈也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由此可见,一个人若不重视道德修养,追逐名利金钱美色的精神枷锁不除,头脑则不会安宁,整日就会胡思乱想,即使经常服食灵丹琼浆类保健品,亦对延年益寿无济于事,仍然只会加速机体的衰老。

从养生的角度看,行善积德乃养生之根。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最后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得乐;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这些都简明地道出了行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关系。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愉悦,心理健康常存。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可见行善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清代文人王永彬《围炉夜话》中还有“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之说。他既把读书看作是一件伟业大事,还看作是一件心灵活动的雅事、乐事。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应心存善念、行善事,但为善却不应该是为了贪图留名邀功。这就是说,会读书的人能从书中得到乐趣,不会读书的人则视读书为压力和痛苦。所以不少人通过爱书读书、潜心悟出了“知足长生药,乐观不老方”的养生经典,获得了人生之要义。欧阳修的《东斋记》对读书能治病养生说得更具体。他说:“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他根据自身的切身体验,极言读书有养生去疾之效。我信其说。自己也因读书成习,坚持网上开博,常常感到内心坦荡荡,脑际思纷纷。读书学习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大脑运动、身心健康,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也多了几份生气和活力。

养生,是一门生命自我管理的艺术,既要懂理论,又须重实践。在这方面,我读经验丰富的养生家陆游的《剑南诗稿》,才知道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生诗。放翁70岁时写下《山村经行因施药》一组诗,“其三”曰:“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吟诵诗歌可以治愈头风等疾病,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诗疗”。他的“诗疗”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心灵疗法,它比药物还管用呢。他竟然能用自己的诗治愈了头风病,真可谓医学史上的奇迹。陆游《丙寅元日》有:“从今万事俱抛掷,且作人间百岁翁。”的诗句,这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人生目标。他果然实现了这个人生目标,活了85岁,成为古代最高寿的诗人。概括陆游养生的主导思想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告诫世人养生的精髓在于“自爱”。他有《自戒》诗:“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还有《居室记》中说:“少饱则止,不必尽器;休息调节,不必成寐;读书取畅,不必终卷;行步数十,意倦则止。”在他看来,“好自为之”,无须“怨天尤人”,一切功过皆在“我”。

陆游养生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为“养和”与“蕴气”。“和”就是和谐、协调、平衡、融合,所谓:“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陆游在诗中说明:“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太和为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莫笑蓬门雀可罗,老农正要养天和(天和即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状态)。”养和或调和乃是“抑过补不足,辅相其适平”。(《养生》)“气”,即人体内的元气或曰正气,医学上视之为人体生命力与抗病力的总称。孟子曰“浩然之气”,陆游有“豪迈之气”,他有诗为证:“中原北望气如山”,“老夫壮气横九州”,“养气不动真豪杰”。

放翁在《剑南诗稿》里还开具了不少妙方,令人豁然开悟。比如:1.读书却老方,诗曰:“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说的就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2.闲吟治愁方,诗曰:“闲吟可是治愁药,一展吴笺万事忘。”就说的是诗文取乐而忘怀;3.独眠长寿方,诗曰:“九十老翁缘底健,一生强半是单栖。”说的是节欲宁性的静养;4. 避祸丹,(廉洁自好)5.消暑丹,(心静致凉)6.游仙丹,(愚顽守拙)。诗曰:“活人吾岂能,要有此意存。”等等。

 放翁自喻“病鹤”,需要自我调理与精心养护。这方面他也给后人留下许多忠告。例如:“盛衰当自察,信医固多误”(《访医》);“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 (《杂感》);“身闲诗简淡,心静梦和平”(《幽兴》);“扶病寻溪友,忘忧泛钓槎”(《晚归》)。说到生与死,人们亦以灯为喻,所谓“人死灯灭”。陆游则以诗人之哲思,勘破生命之奥秘,留下了“小炷留灯悟养生”(《独学》)之警语。诗人平日点灯,只用一根芯,屋内见明而不求显亮,故使一定的油量能燃得更久长。陆游本人不就是一盏可爱的“省油灯”吗?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放翁如何“神补”呢?一是赏玩:风、花、雪、月,可以陶冶情操。如“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夏日》);“雨余千叠暮山紫,花落一溪春水香” (《暮春龟堂即事》)二是习艺:琴、棋、书、画,可以蕴蓄品格。如“古琴百衲弹清散,名帖双钩拓硬黄”(《北窗闲咏》);“活火常煮茗,残枰静弈棋”(《秋怀》)。其他还有:“江山好处得新句,风月佳时逢故人”(《遣兴》) 吟诗交友法;“身闲剩觉溪山好,心静尤知日月长”(《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的静心养气法;“俗事不教来眼底,闲愁那许上眉端”(《初寒在告》)自得其乐法。所以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中写道:“玩索陆诗,正可疗余之疾。”可见沈复先生从其诗中颇为受益。即便在今天,我认为放翁的养生之道仍有其现实意义与特殊的借鉴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看来,知识还是健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网站地图|小黑屋|Archiver|中画网 ( 蜀ICP备11021737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7 00:44 , Processed in 0.043576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上网要文明 发言要理性

Powered by Discuz! © 2008-2023 YinHuaBBS.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