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对于凡夫而言,非常执著如何将土石变成黄金,但是对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而言,真正的黄金与土石没有丝毫之差异。
因此当内心真正地感到满足,才能称之为最有福报者。
若内心时时不能感到满足而心驰外境,则永远无法抽出修行的时间,成办解脱也遥不可及。
有一种心境,虽经历人间冷暖,依旧温润;
有一种微笑,虽经历风霜雪雨,依然灿烂;
有一种心态,虽经历繁华落寂,依旧淡泊;
有一种生活,虽忙忙碌碌,依然快乐。
生活是开水,不论冷热,只要适合的温度,就是最好的。
生活是口味,不论酸甜苦辣,只要适合的口感,就是最好的。
生活是旋律,不论快慢,只要适合的听觉,就是最好的。
生活是季节,不论春夏秋冬,只要适合的心情,就是最好的。
生活,不甘寂寞也好,甘于寂寞也罢,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幸福的。
一切有为法,一切分别执着,都源自于我相的建立。
佛教禅宗参悟的,就是如何破除我相。
《顺治诗云:“父母未生谁是我?合眼蒙胧我是谁?”请问,百年之前,我在哪里?百年之后,我在何处?。”
只有破除“我相”才可以“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度一切苦厄”。
佛说:“你所见到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
自心善,就会关注别人善的一面;自心恶,就会关注别人恶的一面。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
看别人不顺眼,实际上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如果每日都在挑别人的毛病,而忘记反观自省。
内心就会被负能量所障碍。
难得清净光明。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放得下。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
禅宗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多年磨练才能炼养成。
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明心见性,自净其意。
因为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禅宗最高境界曾被大德归结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正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