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轩 发表于 2012-6-11 19:20

商道官道人道成就秘诀大全(二)

本帖最后由 逸轩 于 2012-6-11 19:23 编辑 <br /><br /><DIV><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800000>第二部分:</FONT></STRONG>&nbsp;<BR>&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句话无疑让很多穷困中的人感到高兴,尤其是年轻人,说中了他们心里的感觉,但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就会具有一种良好的品牌,是随时都有成功机会的,怎么可能受穷呢? <BR>&nbsp;<BR>&nbsp;<BR>01、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BR>02、做事=做人<BR>03、我与人</DIV></FONT></P><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000000 size=5>
<P style="TEXT-INDENT: 2em"><BR>01、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句话无疑让很多穷困中的人感到高兴,尤其是年轻人,说中了他们心里的感觉,但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就会具有一种良好的品牌,是随时都有成功机会的,怎么可能受穷呢?不要躲在这句话后面原谅自己,正视问题,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打造属于你作为人的良好品牌。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刚才曾公和雪翁都说到,本事比运气更重要,有本事才能把握运气,有本事还能创造运气。似乎可以这样来解释两公的说法,那就是只要有本事,终究会有机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却往往不是这样。有句古话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如果是英雄的话,肯定是有本事的,又怎么会弄得自己为一文钱焦头烂额呢?而我们现在也有一句话:“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说的是,很多人穷并不是没有本事,而是其他的方面使得自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不知道两公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鱼目不可混珠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对于你的第一句话——“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我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来回答:“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虽然金子会暂时和沙砾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无从识别。但当岁月的打磨过去,真金终究会露出自己本来的面目,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英雄汉也有如这金子,总是会有困顿的时候,有抑郁不得志的时候,但是,拓宽你的视野,从长期来考虑问题,不要只盯着一个时点,或许能够更清楚地看清命运。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事情可谓是从古到今都是有的,感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在位者有眼无珠,对自己这样的大才视若无睹,让自己郁郁终生。有很多人还诅咒科举选拔制度,认为那样的制度只能选拔出会做八股的人,却得不到真正的人才,以至于有“科场莫论文”的说法。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看看几千年的历史,就可以找到历史的真相。对于科举选拔上的人,本事不足的是有的,但是,真有本事的人,却也是不会因为科举而埋没的。看看在我们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人,看看维系文化发展的人,看看推动事情进展的人,大多数还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虽然也有过左宗棠那样的从举人而一跃成方面大员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不过是特例而已。而且,在此之前左宗棠,早已是天下闻名,而那种破格也是特定情况下自救的要求。这件事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只要你有真才,你是不会被埋没的,终究会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像夜晚的月亮,照亮整个夜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自称今亮。为人秉性良实,倜傥耿介,意气豪迈。其功名虽只是一举人,但经纶满腹,才气纵横,颇得天下名士推许。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对话林则徐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道光二十九年,林则徐因为生病,从湖南回福建养病,路过湖南。途经长沙的时候,特地派人到左宗棠的柳庄,请左宗棠面谈。在湘江的船上,林则徐与左宗棠抗谈今昔,通宵不眠,直到鸡鸣天晓,双方才依依惜别。林则徐为之倾倒,认为左宗棠是绝世奇才。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结交陶澍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陶澍,湖南安化人。少年得志,功名顺遂。二十五岁中进士,以后历任地方要职,晚年官至两江总督。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道光十七年,左宗棠主讲醴陵渌江书院,陶澍总督两江,到江西阅兵,顺路回家省墓,经过醴陵。左宗棠为之书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为之激赏不已,当即将左宗棠请来,两人从学问而国事,从盐政而海运,两人畅谈竟夕。陶澍不顾左宗棠与自己相差三十多岁,与之结为忘年交。后更以家事相托,结为儿女亲家。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天下闻名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左宗棠在做湖南巡抚幕僚期间,因与路过长沙的带兵入川总兵樊燮发生矛盾,双方各自运用自己的关系互相弹劾,最终樊燮被朝廷革去总兵职位。左宗棠却在这一过程中天下闻名。其中潘祖荫的两句话完全说明了左宗棠的地位——“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咸丰皇帝为之动容,经过了解,将左宗棠调出湖南,奉旨跟随曾国藩襄办军务。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自创楚军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咸丰十年,围困金陵的江南大营被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攻破,清廷经营多年的天京之围全面崩溃。由于战争的需要,也由于左宗棠的大才,左宗棠开始自募兵勇,独树一帜,创建楚军。左宗棠带兵不久,就在江西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几年过去,被授予闽浙总督,成为由举人而总督第一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领兵西征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镇压太平天国的余部后,同治五年八月,左宗棠接替杨岳斌,调任陕甘总督。谋求平定西北叛乱。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开中国借洋债之先河,左宗棠兵精粮足,武器先进,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将西北的三大叛乱分子一一平定,并为改签《伊犁条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唐浩强:《曾国藩》)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对于你的第二句话——“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我想下这个定义的人,一定是对才华的概念限制得比较窄,将某一类特点看做是才华,将具有某一类特点的人都看做是有才华的人,而将其他一些特点排除在外,从而人为地在才华的概念上就犯了自己的错误,也因此才有这样一个错误的判断和结论。有一句古话是这样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开风气之前,这种看法和观念可能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读书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有这样一条华山绝径让普通老百姓出人头地,自然就显得读书的高贵,顺带使得读书出来的人高贵了。那时候的秀才,是有功名的,见了官可以不下跪的,也不能打板子的。读书的人被认为是有才华的人。但是,洋务以后,风气大开,才华的观念相应地有大的变动,如果还是老观念,那雪翁岂不是也是无才之辈吗?!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只要有才华,就不愁无出人头地的事情。那么,什么是才华呢?才华,是指办事情的能力,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不经过实践的检验,谁知道是有真才还是只是夸夸其谈之辈。坐而论辩,无人能敌;起而行之,一无所能。说的就是这样的无真才之辈。而这之间的差别,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战国时,赵国的赵括,三国时,蜀国的马谡,都是这种无真才的典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纸上谈兵赵括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赵括,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国者必括矣。”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于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已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面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史记》)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才华,既然是办事情的能力,因而,是具有局限和条件的。如果运用的方式不对,运用的地方不对,运用的时间不对,运用的对象不对……总之,只要是运用不得其法,不得其用,才华,都有可能不但不能称其为才华,反倒将成为绊脚石。比如说,一个满腹诗文、饱读经书的文人,如果是做他的学问,从事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或许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他的才华也就能真正地发挥作用。而如果他一定要怀着救国救民的想法,有解救天下苍生的志向,想去从政,但是,又洁身自好,不愿意泼下身子去了解肮脏的政治,学习为政的诀窍,则他的所谓才华,此时不但不足以帮他,反足以害他,让他在官场显得迂腐气十足,寸步难行。古来学问做得好的人,一般在官场不会有大的发展,你看到过有几个宰相是文学大师、诗坛巨匠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国藩论作文与做官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作文与做官本不是一回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微妙,识见固要深闳,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万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他们由于受自己做学问的影响,对人的评价,往往求全责备的多,宽容体谅的少,让他们处置事情,天下则几无可用之人了。其实,世上之人,其聪明才力相差都不太远,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生异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唐浩强:《曾国藩》)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再比如说,一个人公关在行,就是不愿意读书。此时,如果让他去考功名,无异于要他的命,那时,自然会显得他没有才华。但如果让他去做一些公关应酬的事情,则会显得他才大如海,游刃有余。此时,谁又能说他没有才华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可见,才华是应该分类的。你的长处在什么地方,你的短处又在什么地方,这是一定要弄清楚明白的。否则,随大流,大家去考功名,我也考功名,那不撞个头破血流才怪。看到做生意来钱,我也要去做生意,那不弄个倾家荡产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才华在哪儿,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方向,选好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努力。这样,即使你不想做出点成绩也是不能够的。所谓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说的就是这个运用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能扬长避短,则处处可见得才华,人人可称得有才华。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一个人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儿,不知道自己适应的领域是什么,那还能称之为有才华吗?人贵自知,没有自知之明,所谓的才华都是空的,称之为不合时宜还更确切些。自知是最大的才华,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确定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然后再寻找发挥才华的手段,才能够让自己的才华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自己的资源与才华的正向积累,否则,才华将不成其为才华,也才见得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也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在长期来看不能成功,那就不能确定他是有才华,因为他没有使自己的才华正向积累,他也没有有效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的才华!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除了要有自知之明外,人还应该有一个品牌意识,要明白,人也是有牌子的,你必须有你自己的牌子。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只有做生意需要创牌子。无商不奸,而如果我能够老少无欺,那么,我的店的牌子也就出来了。以次充好,而如果我能够质优价廉,我的产品的牌子也就出来了。当生意和产品的牌子出来以后,大家可能就忘记了背后的人,只要推出同样牌子的商店,别人自然就会相信你。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不只是做生意是这样,做学问、做官,都是要有自己的特色的。因为,人也是有品牌的,这种品牌不仅在你做事的时候,在你生活中也是存在的。甚至是,不管你是不是在有意地建立自己的品牌,你都会有你作为人的品牌。我们说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如何,其实就说到一个人的品牌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你是一个小气的人,则别人会将你的品牌认定为吝啬,于是,他们就会用预测吝啬的人的方式来预测你的下一步行动。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你是一个拆烂污的人,则别人不会相信你,不会放手让你经手钱财,而且,如果在钱财方面出现了意外,你可能是首先被怀疑的对象。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你是一个灵活的人,有什么需要随机应变的事可能就会想到你,派你去做。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你很独,别人就会不太愿意跟你合作。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无论如何,你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可能是你有意识创建的结果,更可能是你无意识行为的产物。不管是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这种品牌就成了你的标签,人们会根据它来判断你、估计你和审视你。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般来说,人的品牌与产品或生意的品牌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之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相同的地方有如下两点: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一,它都是一种标志,一种别人认为你之所以是你而不是其他人的标志。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二,它都在别人的心目中,都是你的行为在别人的心目中所形成、留下的印象,是别人的看法,而不是你的看法。你可能对自己有一种认识,但一般而言,这种认识与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不太相同的。你的认识不足以形成你的品牌,只有别人的看法才确定了你的品牌和形象等。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同的地方有如下五点: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一,如果是产品或生意的品牌,你是品牌的所有者。但是,作为人,你的品牌的所有者可以说并不是你。</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二,由于第一种不同,产品或生意的品牌你可以转让、放弃甚至于改变。但是,作为人,你的品牌是无法转让、放弃的。可能有的能改变,但那种情况很少见,也非常困难。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三,产品或生意的品牌只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只充斥在你的部分领域。但是,作为人,你的品牌与你同在,不论你在做什么,你的品牌都是跟随着你的,如影随形,比你最贴心的跟班都更紧密,你无法摆脱。产品或生意的品牌,如果做得不好,品牌会消失。人的品牌,却是不会消失的,只不过有好坏的区别而已。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四,产品或生意的品牌更可能是你有意识去做的,而作为人的品牌则可以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五,你作为人的品牌影响着你的产品或生意的品牌。人品好,则产品或生意的品牌会沾上它的光;人品不好,则产品或生意的品牌会受到影响。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旦你的牌子确定下来,也就是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固定下来,这样一种观念就是很难改变的了。即使你花费超过原来多得多的工夫,都可能不能达到目的,而且,你的品牌一旦固定下来,别人便会根据这种先念之见来判断你,预测你的行为,对事情产生先入为主的看法。官有清官贪官,为民作主的与巴结上司的,最出名的形象就是包青天了,一说某某是包青天,就说明他为民作主,替民申冤。商有奸商良商,有短斤少两的与老少无欺的。人呢?三教九流,三六九等。这些都是你个人品牌的一部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包青天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包青天,原名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进士。因为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又有“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也被称为包公、包黑子,等等。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于其身前。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从明朝、清朝到现在,包公戏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欢。包拯在开封府尹任上不过一年半光景,但描绘这一时期他的断案的故事无疑是最为精彩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千百年来,包公早已经穿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清官的代表。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宋史记载: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长天县。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契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淑,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宋史》)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你的品牌一经形成,你恐怕就失去了对它的控制力,它的发展会令你做梦都想不到。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人也是有品牌的,这个观念在大家的意识里还不是很清晰,但它一直是我用人的一种方法,也是我得到会用人这么一个名声的原因,我就是根据一个人的品牌来使用人的。刘三才我敢用,除了我对自己驾驭人才的本事有信心之外,也是因为他的品牌让我对他有信心。虽然他吃喝嫖赌四毒俱全,但他没有拆过烂污,也还有一点好面子,我从这样一个品牌判断出他还是有发展的,还是可以信任的。古应春我能交上,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担待、有追求的人,不只是向钱看,还有一些为中国人做事的念头,我从这样一个特点出发,提供让他心动的建议。黄宗汉是个刻薄寡恩的人,左宗棠是做事多于做官的人,等等。依靠我对他们品牌的一种判断,我才能相应地采取各种合适的方式,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来成就我自己的事业。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我用他们是一回事,他们愿意帮助我又是另一回事。他们之所以愿意尽全力来帮助我,是基于他们对我的一种判断,也是基于我的品牌。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你都是以你的品牌去打动别人,去与别人接触。我们自己如果能够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这也有利于别人对我们进行判断,从而在比较合适的方面来培养和帮助我们。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公,当时能进入你的两江总督府当幕僚的,可比中了进士还高兴啊,你创了好品牌。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雪翁提出的这个观念于我而言是非常新颖的。原来总是认为,只有产品、企业、生意等有品牌,却没有想到人也是有品牌的,而且即使你自己没有意识到也是有的。这我还真没有想到过。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现代,全中国的人口有十几亿,每年找工作的有几百万人,像我这样既不是高干子弟又没有富爸爸的人,先读书然后出来工作,混在外地的,恐怕也有个几百万人,真的是应了一句话——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以前,我总是很气愤这样一句话,虽然说出了事实,但实在侮辱人。可是面对着这样一句话也很无奈,不知道如何去反击。现在,我知道了,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只是雪翁,这个好的品牌怎么样才能树立起来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经营你自己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树立品牌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做人是一生的事情,树立品牌也是一生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的品牌不是你的名字,不是你的学历,不是你的工作单位,甚至也不是你。你的品牌是别人心目中的那个你。你每次和别人的交流与接触,都会对你的品牌形成一定的提升或削弱。也就是说,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对你的品牌发生作用。想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P>
<P style="TEXT-INDENT: 2em">1.树立人也有品牌的观念。 </P>
<P style="TEXT-INDENT: 2em">2.经营你自己。 </P>
<P style="TEXT-INDENT: 2em">3.发现你的优势。 </P>
<P style="TEXT-INDENT: 2em">4.从小事做起。 </P>
<P style="TEXT-INDENT: 2em">5.充分利用口碑效应。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树立人也有品牌的观念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就像产品和生意一样,人也有品牌。不论你自己有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它都是存在的。它不由你的肯定而展现出来,也不因你的否定而消失掉。它变成有自我生命的东西,在人们之间流传散播。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了“人也有品牌”的观念,你就会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品牌,会开始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品牌,这样就为树立一个好的品牌打下了基础。俗话说:思路一变天地宽。有了这样一种“人也有品牌”的观念,就相当于是有了一个方向,有了一个着力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你就可以聚集自己的所有精力和资源,全力以赴,打造一个良好的品牌。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你有了人也有品牌的观念后,你就应该有一个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品牌的观念,这就要求你经营你自己。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经营你自己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就像产品和生意有品牌一样,人也有品牌;就像你需要经营产品和生意一样,你也需要经营你自己,你应该有意识地宣扬推广你自己。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和渠道,对别人施加关于你品牌的影响,一旦这样的影响产生了,短期内一般是不会变化的。在这样一种先念的影响下,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理解你的言语与行为。他们有时候会自我加强你优秀的一面,如果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品牌是优秀的话,而且他们有时候还会自动去消解他们认为不符合你品牌的方面,从心理上开始加强你的品牌。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比如说,你和某人是好朋友,这说明你在他心目中有一个好的品牌。一些在别人看来荒诞的行为,他可能会努力去寻找理由。一旦你受到别人的攻击,他可能就是帮助你的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认同某个人时,会很自然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种心理上的关系会影响到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你,是可以去影响这种心理关系的。你有意识地去经营,会使得你在更多的人心中形成一个好的品牌。这样一来,你的品牌就会好起来。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经营你自己,打造良好的品牌,需要你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在优势的方面正向积累你的资源,强者越强,形成你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让你自己凸显出来。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发现你的优势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经营你自己,就是把你自己放在产品和生意的层次来考虑问题,从经营产品和生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产品为什么会畅销?生意为什么会兴旺?归纳起来无外乎两条:一是性价比高,质优价廉。二是给顾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虽然性价比高的产品可能有很多,但是,你提供的独特体验让你自己在顾客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结这两条,中间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也就是与众不同。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要做到与众不同,要能很顺利地做到与众不同,必须选择自己特长的有优势的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对于优势明显的,要能够充分利用;对优势不是那么明显的,要能够提炼出来。也就是有势要顺势,无势要造势。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人,不管是谁,生下来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都会有自己在某方面占优势的地方。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与别人相比,可能会出现样样不如人的情况,但相对而言,还是会有一些方面的差别更小一点,总是有某些方面是突出的,十个手指还不是一般齐呢。你就是要发现自己的优势或者相对优势的方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发现优势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注意自己的爱好是什么,看看自己在哪个方面能够自由自在地发挥、随心所欲地行动。然后再对这些方面进行对比。比如说,一个交友广的人,他的优势可能就在外场,在于与人打交道。一个思索深的人,他的优势可能就是沉静实在、周密老到。有的人强壮粗鲁,有的人瘦弱机灵;有的人沉静如水,有的人欢快如鱼。总之,只要用脑用心,就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对其加以扩展,进一步地形成强势,突出于同类之上。有了这样一个突出的方面,别人也就可以将你识别出来,形成关于你的独特的观念。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从小事做起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没有多少大事是需要我们普通人操心的,你的操心对大事没有什么影响,除非你已经处在能影响大事的地位。但是,这并不是说你不能操心国家大事,你甚至应该操心天下大事,只有有大胸怀、懂大局势的人才会有大发展。但是,做起事来还是应该具体细致,从小事做起。也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虽然你没有多少大事,但关于你作为人的品牌的事情,却是没有小事。可以说,与个人品牌有关的,任何小事都是大事;与个人品牌无关的,任何大事都是小事。但是,树立个人品牌就是做人的过程,任何事情都与你做人有关,因此,任何事情都与你的品牌有关,任何小事都是大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魔鬼在细节当中。细节决定成败,往往一件事情大方向不错,却可能因为自己没有注意某个环节的一件小事而导致了整个事件的失败。要特别注意小事情,注意小人物。很多你认为无足轻重的人,其实却可能在你的事情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种与小事情、小人物打交道的经历是很烦人的,处理小事情也非常繁琐。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只有把小鬼打发了,才有与阎王相见的愉快经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注意小事,要求你有耐心,有不怕繁琐的决心,有肯定可以解决问题的信心,有解决问题的心意,有处理问题的主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三心二意”定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充分利用口碑效应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个人的观念最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好朋友的影响。我们前面说到,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就会比较固定,很难改变。你要充分利用这种口碑宣传的效果,认真做好每一次与别人的交往,力争每一次都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像我们那个时代,创建品牌主要就是靠口碑,靠大家的口耳相传。到了你们现在这个时代,可能创立品牌的方式有很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式,但口碑,依然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为什么呢?因为口碑是一种软性的传播方式,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方式,它利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千百年来说是没有多大变化的,所以口碑的方式依然有强大的作用。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表面上看,这种通过一个人的口进入另一个人耳的方式非常之慢,但是,这种方式的效果最牢固,而且,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从长期来看,每一次传播都是非常有效果的,其总效果将会大得惊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我知道这种效果,那相当于是核裂变一样,是原子爆炸释放出的能量。在我们后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名字叫波斯的棋盘,我认为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口碑的效果。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波斯的棋盘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个故事发生在古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很久很久以前,国王的第一智囊——宰相发明了一种新游戏。玩法是在一个分成64个红色和黑色小方块的方板上,移动一些棋子。最重要的棋子是国王,其次是宰相——在一个宰相发明的游戏里,这是理所当然的。游戏的目标是捉住对方的国王。不用说,这种游戏就是现在的国际象棋。随着事件的推移,棋子、棋步、游戏规则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宰相换成了力量更强的王后。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国王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也非常高兴。他让宰相提出自己想要的奖赏。宰相早就想好了。他对国王说,自己是个谦逊的人,只想要一点普通的奖赏。他指着棋盘上的8行和8列的格子说,希望能在第1个格子里放一粒麦子,第2个格子增加一倍,第3个格子再增加一倍,如此类推,一直到所有的格子都放满。国王反对说,对这样一种重要的发明而言,这份奖品实在是太寒酸了。他表示愿意赏赐珠宝、舞姬、宫殿……但宰相得体地低眉顺眼,拒绝了这些:他只想要一小堆麦子。国王对他的谦卑和节制暗暗感到惊奇,同意了他的请求。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然后,皇家仓库的总管开始数麦子,国王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快的意外。麦子的数目开始是很小的:1,2,4,8,16,32,64,128,256,512,1024……但到第64个格子时,麦粒数目变得极为庞大,令人错愕。事实上,这个数目将近1850亿亿。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计算很简单,就是一个数列的计算: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根据宰相提出的条件,我们知道,后一格子中的麦粒是前一格子中的2倍,因而有An?1=2?An,而A1=1,从而An=2n?1。设麦粒总和为S,则 </P>
<P style="TEXT-INDENT: 2em">S?1?2?4?8?…… </P>
<P style="TEXT-INDENT: 2em">2S?2?4?8?…… </P>
<P style="TEXT-INDENT: 2em">2S?S=264?1 </P>
<P style="TEXT-INDENT: 2em">1850亿亿粒麦子有多重?如果一粒麦子长1毫米,所有麦子加起来可能达到750亿公斤,远远超过国王的粮仓里所储存的麦子。事实上,以目前世界的小麦的生产水平,也要150年才能生产这么多。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碧声翻译的《数以亿计》第二章)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人物的分类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苛,分别是非,是谓藏否。子夏之徒是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法家之流,不能创思图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巧施,是谓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共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能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给资,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BR>02、 做事=做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事。做事与做人本不可分,只是为了表达叙述方便,而强分成做事与做人。这样一来,原本是为了说明问题,却反倒生发出许多问题和疑惑,造成种种谬误。比如,什么做事先于做人啦,做人先于做事啦,弄得模糊不清,辨别不明。而且事与人,往往在这一分开中露出了俗气的痕迹。“会做事”变成投机取巧的代名词,“会做人”变成八面玲珑的同义语。其实,世界上何事不与人相关,而何人又不是时时处于事情的包围之中。事与人、人与事、做事与做人、做人与做事,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又怎么能强分出谁先谁后,有谁无谁。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曾公和雪翁都说到树立个人品牌的过程也就是做人的过程,我们现在讨论做人与做事的言论也非常多。有人说,做事先于做人;有人说,做事第一;又有人批判做人,说是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残余,按西方的先进理念,只有做事,不谈做人;还有人说,做事先做人,等等。不知道曾公和雪翁的意见如何?是如何看待事与人、做事与做人的关系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我的看法与上面说的几种都不相同。我觉得:做事?做人。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事。当然,我也只能在做生意方面说说而已,官场和学术我就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了,这里我们还请曾公给我们谈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没有任何怀疑,人生在世,就是要做出一番大事业,这才不愧是男人,这才不愧是到这个社会走了一遭,否则,像一些富家翁一样,不知道拼搏为何物,不知道甘苦从何而来,早上水包皮(泡澡),下午皮包水(喝茶),也就只是一个制造垃圾的臭皮囊。从这里看,做事第一,如果不能做事,其他的都是空对空地扯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雪岩论杭州富家翁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等坐定了,吃过一巡酒,胡雪岩放眼四顾,开始观察。苏州本地人雍容揖让,文文气气,一望便知,他们隔壁一桌就是,两个都是白须老者,但一口地道的苏州话,却是其软无比。只听他们高谈阔论,也是一种乐趣。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四处烽火连天,这酒店中却是酒温语软,充满了逸兴闲情。隔座的两位白须老者,谈的是嘉庆年间的旧话,谈砚台,谈宜兴的“供春壶”,谈竹雕,都是太平盛世时文人墨客的雅玩。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人生在世,为什么?”胡雪岩忽生感慨,“就是吃吃喝喝过一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是说,像隔壁那两位老太爷,”胡雪岩放低声音说,“大概是靠收租过日子的乡绅。这样的人家,我们杭州也有很多。祖上做过官,挣下一批天地,如果不是出了个败家精,安分度日,总有一两代好吃。本身也总是有个把功名,好一点的是进过学的秀才,不然就是二三十两银子捐来的监生,也算场面上的人物。一年到头无事忙,白天孵茶馆,晚上'摆一碗’,闲来时遛遛鸟,无事时打打牌。逍遥自在到六七十岁,一口气上不来,双腿一蹬,回老家见阎王,说是我阳世里走过一遭。问他做了一点啥?啥也没做!这种人,做鬼都没有意思。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才对得起父母,才对得起自己。”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高阳:《平步青云》)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结拜的大哥嵇鹤龄曾说过,不为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不管你是做正事也罢,做无聊之事也行,总之,那就是要做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事与人是不能分开的。人事人事,有人而有事。在我这样做生意的人来看,做买卖就是我们的做事。买卖,也就是有买有卖;交易,也就是有交换有转手。但是,如果没有对手,没有人,谁与你做买卖,谁与你交易,你这事如何做得成功。在我们做事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做事是与做人分不开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没有人,那还能叫做事么?总不能把一个人的吃喝拉撒睡说成是在做事吧?那不过是一个人活下去的自然活动。人如果只做到那种程度,那就是不知道人生在世为什么了,人还是不能这么活,而是要摆脱那种只是为了吃为了睡的阶段,活得光鲜鲜、金灿灿。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做事就是做人,你做人的原则、方式和想法都会影响到你做事的方法,影响到你做事的招式。如果你是一个大方的人,自然会在做事的时候有大气派,不会为小事情、小利益而举步不前。如果你是一个胆小的人,谨小慎微的人,你自然会在做事的时候,看前看后,动一步要试一下了,像林黛玉一样,路不肯多行一步,话不肯多说一句。如果你是贪婪的人,看见财宝,你如何会不动心?如果你是一个赌鬼,有机会你肯定会赌上一记。做人,体现在做事的过程之中,导引着事情的走向,决定事情是否成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又何尝不是做事呢?如果你不是个“落门槛”的人,你自然说不到“落门槛”的话,做不成“落门槛”的事。那么,即使有时候可以成功,那也只是偶然的成功,暂时的成功,不能够一直成功,开创出一个大的局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做人,说的是跟人打交道,跟人交流,这就要求有交流的由头。没有一个交流的由头,两个人就很难扯在一块发生各种关系了,像天津的麻花和扭股糖一般,没有由头,这是不可能的。打交道过程中的由头,就是事情,就是做事。你与人打交道的结果如何,一般可以看出来这件事情做得怎么样,同样也可以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你是个不可共享乐的人,你是个小气的人,你是个孤僻的人……这些都是你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可能遮掩住的,有句老话不是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还有一句话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我最不喜欢的一种人是那种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这种人太过于势利,没有一丝一毫的情分在。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太累,你终究会吃亏。当有事的时候,他有求于你,他敬得你像是他大爷,你说是一他不说是二,你往东他不会往西,你打了他的左脸,他的右脸正等着你呢,真有点上帝教的意思在内。但是,有得必有失,别人是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服务于你的,等到事情一完,无事无人,他的本性就露出来了。你帮他不光没有情分,他还觉得是应该的,有的甚至觉得你是吞没了本来属于他的东西。你给他的利益,他认为是你欠他的。再以后,不再理你的算是好人,一般而言,不把你打翻在地再踏上几脚他是不会放手放心的。我们常见的以怨报德就是最好的例子。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郭先生和狼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一只受伤的狼跑到东郭先生身旁求救的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岔路口四面张望,旁边是一头拖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崇尚墨家兼爱的东郭先生立刻将自己的书简拿了出来,把狼塞进了袋子中。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猎人们呼啸远去后,逃过一劫的狼竟然张牙舞爪地扑向了东郭先生,要吃掉自己的救命恩人。东郭先生忙说,如果遇到三个老人说自己应该被吃掉,那自己就心甘情愿地做狼的口粮。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由于天近傍晚,一路都没见人影。狼逼着东郭先生去问杏树。听完了他们的故事,老杏树说:“我的主人只是随手扔了一颗杏核种我,这么多年来,我的果实填饱了他们的肚皮,为他们赚得了金钱,可是,现在我老了,他们就要砍伐我,把我卖给木匠。你对狼的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久,他们又遇上了一头老水牛。听完他们的故事,老水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来,我拉车帮套、耕田犁地,养活了他们全家。可是,现在我老了,他们却要杀掉我,用我的皮肉筋骨换钱。你对狼的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正当狼洋洋得意,东郭先生愁苦万分的时候,他们遇见了一个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立刻请求老人主持公道。听完他们的故事,老人说:“东郭先生的书袋这么小,怎么装得下你这么大一只狼呢?我要看看,如果你真的是被东郭先生装在这么小的袋子里,我也支持你吃他。”狼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像第一次一样,自己蜷缩起来,把头低弯到尾巴上,又让东郭先生装了进去。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老人看狼已经进了书袋,提起藜杖,几下就把狼打死了,而东郭先生还目瞪口呆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表面上看起来,这种人尽得到好处,应该是很舒服很爽的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首先,他不会形成资源的正常积累,不能得到大量的人的帮助。没有人会愿意和他们继续打交道的,这种人可以得手一两回,但是,成功不是靠一两次撞大运或骗人就行的。在与人打过几次交道后,他的“名气”也就出来了,坏事传千里,这时候人人都会开始防备他,哪里还有人会给他机会与帮助,也不会有人敢给他机会与帮助,即使有人傻到敢给他机会与帮助,自己的亲友总是会反对的。于是,从长远看来,他也就只能得到那些想利用他、能利用他、可以掐住他的那些人的指使,而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帮忙,没有两肋插刀的哥们弟兄。尽管看起来每次他都只得好处,没有坏处,但是,每次他都是从零开始。这样做人不行,就算他再努力也是白搭。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次,这种尽占好处的事情也是不能长久的。这与老天的旨意是不符合的。所以,老天总会给他来一个大的跟斗,让他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辛辛苦苦、抓抓挎挎积攒下来的一瞬间就都没有了。这或者是家里出了个败家子;或者是遇上一个更会骗人的人,恶人自有恶人磨,那是千真万确的;天灾人祸,他总是逃不了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最后,为了每件事情都尽得好处,他往往会太钻进事情里面,眼里只看见细节,只看见一件事情,看不见大的形势和局势,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方法去做事,也根本不知道还有其他事情可做。守着眼前一点利益,一心防着别人来抢,一点都不敢动弹,更没有胆量去开拓其他的机会了。当大的机会来了的时候,总是懵懵懂懂,看不清楚,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因此,一生到死也不过是小打小闹地过日子罢了,田螺壳里做道场而已。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对于这种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孔老夫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冷冷清清,不去沾惹,“无事不生事”。而如果不小心被鬼缠身的时候,又要“有事不怕事”,给他讲道理,跟他暂时攀交情,也要给他点利益,还要威慑住他,对这种人就是不能单给好脸色。要告诉他们,如果真的闹翻了,自己也有其他办法,也有其他方式可以搞定他们。当然,自己首先要立得正、行得正,做一个清白的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坐井观天新解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只青蛙坐在井里观天,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井沿上。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的呀?”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小鸟说:“我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我在空中已经飞了一百多里,口渴得要命,想下来找点水喝。”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青蛙说:“朋友,别骗我了,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哪用飞那么远啊。”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青蛙笑了:“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我每天都观天,就刚才你来的时候,我还在观天呢,我怎么会弄错?”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青蛙终究没有跳出井口去看外面更大的天,始终守着自己的井,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一直到死都认为天只有井口般大。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为什么外面的天地那么大,井里的青蛙却不愿意跳出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反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井里的青蛙要跳出去呢?井里的水很好,没有受到别的物质的污染;井里就是青蛙的世界,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青蛙;井里的微生物等食物很丰富,如果没有别的入侵者,足够青蛙好好地过上一阵子了。总之,在井里,青蛙实在是舒服之至,开心之至,有什么理由跳出井去,难道只为了看一眼天么?要放弃这些眼前真实实在的好处去追求那些传说中的利益,不是一只青蛙可以做出的决定。人也不一定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现实中,很多人不是都守着自己的安乐窝,不愿意冒险,不愿意去见识更加宽广的天地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井里的青蛙们不是看不见外面大的天地,实在是它们根本就不想去看,它们自觉也不必去看。青蛙想,井里就是我的王国,井里的生活已经很舒服了,没有必要去未知的世界,只要将井里的领地经营好,只要排除其他入侵者,井里的生活实在是无上的惬意。那些外面有更大天地的话语,不过是谎话罢了,目的还不是要占有我的井么,以为我没有看出来?我可不是傻子,哼哼!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无事不生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无事不生事,就是说如果别人没有怎么闹腾,你自己就不要多事,自己要安定,不要像我们乡下说的,做个“搅屎棍”。什么意思呢?就是本来没有什么事情,只是,你就是不能安分,总是找些乌七八糟的事情,让人不得安闲,甚至无聊到拿根棍子去粪池里瞎搅和。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无事,不是说一个人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而是说不去做一些旁门左道、歪门邪道的事情。大家都有自己分内的事情,都有自己的职责,都应该将心思、精力等用在这些正常的方面,而不是用在怎么样去防备别人、怎么样去谋夺别人、怎么样整蛊别人上面。不要将精力和心思用在与人斗上。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在一起做事的人的大方向都是一致的,都应该是想办法怎么样把事情做好,想办法把其中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去挣功,抢好处。如果大家都是这样想,那么就可以很快地完成事情,并且也可以完成得很好。但是,如果有私心,每个人都想从自己的利益考虑,那就会把同事当对手、当敌人、当绊脚石,无端端地生出很多事情,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即使不是一起做事的人,你也没有什么必要去弄出个事情来,不能有“红眼病”。你看别人得到好处就眼红,然后搅七搅八地要让别人不得安生,这会浪费你做事的时间,你的心思尽往其他事情上想,反而忘记了自己的正事。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会让大家不敢和你合作,也会让你自己受伤害。因为世间的好处,不可能由你一个人独占,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肯定有很多其他人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得到好处,你怎么可能一一去抢去争?你最终只会弄得个一肚子气,而气伤身,你自己也就有气受、有苦吃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管别人怎么样,首先你自己不能去做这种无事生事的人,你自己不去招惹别人,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无事不生事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事不怕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无事时不生事,有事时才不会怕事。无事时安分地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保持一个安静的心情,有事时才可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处理出现的事情,不会手脚无措,慌里慌张,像个没脚蟹似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事时不怕事,这里说的怕事,是指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不怕事情后面的人,不会因为生事的人而害怕,有胆子去面对那些搅七搅八的人;二是不怕事情本身的繁琐,不怕事情所带来的麻烦,有信心和细心去处理好出现的事情。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人喜欢无事生非,总是不愿意世界太平,总是怕“好伤了别人”。只一味地想无事,那肯定是不现实的。除了自己不生事外,你还要有“有事不怕事”的准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因为怕事是没有用的,你越是怕鬼,鬼越会缠上身,你越是躲,鬼越是追,你还不如站住了,看看鬼是什么模样,看看鬼有什么花样,这样反倒可以找到机会。不是说人是吓大的嘛,那种躲和逃的人,就是怕,就是被吓大的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事不怕事,也不是说不怕就不怕,也不是装出不怕的样子就真的不怕了,除了要有“有事不怕事”的准备,还要真的有本事去处理事情,真的可以把事情给解决了。否则,你说的不怕就是假的,就只是摆个样子罢了,会让人笑掉大牙的。你自己是装不出来的,别人终究会看出你的本来面目,摸出你的深浅。被别人看透了,你也就基本上完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雪翁这一席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一篇文章——《滥竽充数》,文章里面有个南郭先生,是一个不会吹竽却装作会吹的人,最终只落得了逃出皇宫的下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滥竽充数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齐宣王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每次听别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演奏。由于齐宣王喜欢,乐工们的俸禄自然很高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个南郭先生,看见齐宣王喜欢这么多人一起吹,心生一计,跑去告诉齐宣王说自己也会吹竽,希望能够留在宣王的乐队中为宣王吹竽。宣王听了他的话非常高兴,就让南郭先生和自己的乐队成员一起为自己吹竽。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实,南郭先生是不会吹竽的,每次演奏的时候都是在装模作样,别人鼓腮帮子他也鼓腮帮子,别人松开竽眼儿他也松开竽眼儿,有时候还摇头晃脑,甚至闭目做享受音乐状,就这样在乐队混了个三五年,每年都领着丰厚的俸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王继承了王位。齐王也喜欢听吹竽,不过他不喜欢听合奏,喜欢听独奏,于是他叫乐师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在还没有轮到他时就逃出了皇宫。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曾公,不知道你对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是如何看待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我非常赞同雪翁的观点。我自己认为,做事和做人,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不能做事,焉能做人;二是不会做人,焉会做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曾公,我刚才注意到,你在说这两句话的时候,用了两个不同的字眼。第一句是“不能做事,焉能做人”,用的是个“能”字;第二句是“不会做人,焉会做事”,用的是个“会”字。不知道曾公只是为了避免重复而做的一个区分呢,还是良有深意?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能做事,焉能做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也没有什么很深的意义在,只是我刚才一瞬间的感觉而已。但是,如果说一点意思也没有呢,那也未必,这是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归纳出来的两个不同的字,分别表明了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做事与做人的不同关系。“不能做事,焉能做人。”先说的是做事,后说的做人,这里先强调一个人做事的能力。如果你没有能力,做事都做不好的话,那怎么能够让别人来赏识你,与别人形成比较紧密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努力巴结,很多情况下就有如热脸贴上个冷屁股。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我想,是不是这么一个意思,那就是首先要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然后别人才会将其他的事情交给你做,也才可能渐渐形成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后代传说的有关曾公的一个故事,现在正好可以求证一下真伪。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国藩连升数级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道光十八年,曾国藩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中式第三十八名进士。殿试下来,曾国藩取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后,曾国藩采取唐朝盛行的行卷方式,将自己的文章遍送王公大臣,一时京城传颂曾国藩文章了得。主持朝考的大学士穆彰阿也认为曾国藩不像一般的士子血气方刚,而是有大气象,圈定曾国藩为翰林院庶吉士。排名次时,列为一等第三名。名单进呈道光帝时,穆彰阿又特地在皇上面前,将曾国藩的诗文大为称赞一番,道光帝粗粗读了几句,颇觉清明通达,于是用朱笔将名字由第三名画在第二名。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得知这一消息后,曾国藩当即去拜访了穆彰阿。穆彰阿在自己的书房里客气地接待了这位新门生。曾国藩步履稳重,举止端庄,甚合穆彰阿之意。两人从诗文而国事,从师生而衣钵继承人,从不熟悉而倾心结交。穆彰阿当即为当时的曾子城改名曾国藩,以国之栋梁相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穆彰阿的帮助下,曾国藩充分展布自己的才华,很快升迁为从四品衔翰林院侍讲学士。一天,皇帝叫曾国藩第二天一早就到养心殿,说有话要跟他说。但是曾国藩在养心殿一直等到正午,却只等来一个皇帝不来的消息。曾国藩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请教穆彰阿。穆彰阿立即叫家人带上几百两银子去找大公公,将养心殿的陈设、字画等完整地抄了一份。曾国藩则连夜将上面的内容熟读记住。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二天,皇帝在养心殿召见了曾国藩。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朕昨日有事耽搁了,卿在养心殿坐了很长时间,殿里的字画都看到了吗?”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国藩心里暗叫一声惭愧,要不是穆彰阿老师神机妙算,今天就惨了。靠着昨天晚上背熟的内容,曾国藩侃侃而谈。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道光皇帝对曾国藩的细心、见识赞赏不已。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久,道光亲自主持大考,将曾国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为从二品,连升四级。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唐浩强:《曾国藩》)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你说的这个故事我也听说过。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只要你有能力,而且在有机会的时候表现出来,这就是你能做事了。然后才会有人帮你,愿意和你来往、钦佩你和巴结你。你也才有能力好好做人。所以,此处用了一个“能”字。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但是,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是,他具有一种团结别人一起来完成任务的能力。比如说刘邦吧,就他本人来说,可以说是没有原则没有本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无赖。有一次,项羽抓住他父亲说要煮来吃,他竟然说两人曾在楚怀王面前结为兄弟,因此,他的父亲就是项羽的父亲,如果项羽一定要煮自己的父亲来吃的话,请分他一杯羹。但是,他却能管住张良、萧何、韩信这三大人杰,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业,开汉朝二百年的气运。曾公你在后来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也有点相像。论实际指挥人马打仗,你可以说是胜少败多,但是,你团结了像彭玉麟、杨岳斌、鲍超等猛将,他们能够大胜而回。这样,太平军被消灭,您也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像这样的人,算不算能做事呢?因为,在与他这种团结别人做事的能力不配套的位置上,他是不能很好地做事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刘邦论成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群臣说服。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注:1.帝、上、朕,皆指刘邦。 </P>
<P style="TEXT-INDENT: 2em">2.禽,同“擒”。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司马光:《资治通鉴》)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会做人,焉会做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这自然是一种做事的能力,而且,这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领导能力,这样说可能有点自夸啊。我自己想,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不会做人,焉会做事”联系更紧密一些。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一个人“会做人”,一般都是说他很圆滑,面面俱到。不知道曾公的“会做人”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基本意思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我首先要更正的一点是:“会做人”不是说人“圆滑”,而是说人“成熟”。成熟应该是一种让你周围的人都感觉很舒服的特质。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自己对“会做人”有一个概括,那就是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之谓中”讲的是不偏不倚,没有偏见,不袒护任何一方;这就是“中”,也就是公正。“不易之谓庸”讲的是不改变,没有必要改变,做得让各方面都很满意,大家都没有意见,这就是“庸”,也就是适当。中庸,讲的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做得恰到好处,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该表彰奖励的时候奖励,该批评指正的时候指正。什么事情都做到它本身所要求的程度。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庸之法则可谓大矣。在《四书》的《中庸》中有言:“此乃孔门传授心法……其书始言一事;中散为万物;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弭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作者认为中庸乃宇宙中惟一之真理,充塞于天地之间。大可以见泰山之高,小可以见纤毫之细。而好好体验这个道理,可以得出实用的学问。</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个人“会做人”,那就是他已经掌握了中庸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中庸的方法,其做事待人,总是恰如其分,不过火。符合大家心目中的所想,更符合事情本身的要求。一个人如果真正的“会做人”,那应该就像是庄子说的“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矣。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会做人”之后说“会做事”,那自然不仅是指能做事。“能做事”是一个人的能力,只是从具体的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将做事的关系局限在“人—事”上,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表明一种可能性。“会做事”则超越了“能做事”。它从“人—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做事,强调做事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过程,强调局中人的反馈和关系。“会做事”除了指有能力将事情做好之外,更强调事情做得让参与各方都很满意。“会做事”是动态的,有一种互动的关系和意识在其中。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曾公的意思我懂了。是不是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在冬天,天冷,要劈柴烤火。“能做事”是指你有力气甚至是经验去劈柴;“会做事”是说,当大家都觉得柴不够要劈的时候,你已经将柴劈好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正是这个意思。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学术领域的做人与做事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刚才说了,雪翁讲了做生意的方面,曾公你也讲了实学方面。我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学术领域,难道“做事=做人”也同样是对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那是自然。初看似乎难以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有这样一句老话:性格即命运。你有什么样的性格,会影响到你做事待人的方式,并影响到你会结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找到什么样的志同道合的人,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你自己的喜好偏向。学术领域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而已,自然也会受到人本身的影响,使人的品位和欣赏水平不同,欣赏的对象也会不同。像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分,这一分,正反映了一类,也反映了很多人的不同偏好。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坡词与柳七词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东坡为之绝倒。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注:柳七,即柳永,著名词人,婉约风格。“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他《雨霖霖》中的句子。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玉堂,翰林院。唐宋后,多将翰林院称为玉堂。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在字和画中,好像也有这样的派别。有南派、北派之分。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而能分出派别,正好反映出了一些从事的人的不同喜好,而这喜好在做诗为文的时候,会影响到诗文的意境、规模、气势等。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正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性,都有自己的偏好,于是,在看同样的事物时,会出现不同的看法。但是,你又会发现很多与你有同样看法的人,而且你也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就和他们感觉更加得亲近。只有大家,才能海纳百川、兼容天下。拿诗文中的月亮来说,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恋;有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朦胧;有苏东坡的“何处无此夜月,但少闲适如吾二人者”的轻松;有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痴情;有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伤感;有无名氏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凄冷;而李白,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梦境;而苏轼,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迷茫,等等。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从月亮这一景物上,反映出人们的不同视角和心境,而这都是受到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影响的。天纵之才李白,自然觉得自己很少为人所理解;而宽容博达的苏轼,自然能从不同的方面体会月亮的感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喜欢的,并从而欣赏激励我们进步的,也有一些因讨厌而主动规避的。这种选择正反映着我们做人的准则和态度。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上面说的是从古人学。即使是与自己同时代的人交流,同样也受到自己做人做事方式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做事与做人也是不可分的。在我们的文化发展长河中,最为明显和常见的现象就是文人之间的唱和了。如欧阳修与梅尧臣的唱和,苏轼与佛印的交往等,无不反映出一个人的做人与做事的相互影响。同气相投,同音相和。你唱和的对象,其选择就起始于对共同事物的兴趣和偏好,而这,自然是受一个人的思想支配的。这些唱和,一方面是你在做人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而一旦你做出了这种选择,和一部分人相互唱和;另一方面就又会加强你原来的做人的一些看法与观念,造成做事与做人相互的交融、影响与促进。于是,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小团体。这样的一些人如果穿越了地域的限制,甚至穿越了时间的限制,整个事物连贯起来看就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从而形成我们前面说的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字画中的南派与北派。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我们现代也有很多相互之间形成的派系,可能是同样出身的人在一起,可能同一个老师的学生在一起,可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发现很多的圈子,这些圈子都明显地将一些人包括在内,也同样明显地将另一些人排斥在外。拿唱和形成的派别与我们后代的派系相比,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可能古代的唱和更多的是从心理出发的一种相互的认同。后代的派系,更多的是从物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圈子吧。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欧阳修与梅尧臣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的文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自己的一生中,提拔过许多的知名人物,如苏轼、王安石、曾巩等,无不是经过欧阳修的推荐而天下知名。其中的苏轼,更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欧阳修看见苏轼的科场文章,直说要放这小子一头,三十年后,世人但知有苏轼,不知有欧阳修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梅尧臣以转变诗坛的西昆体著名,与苏子美并称。一生穷困不得志,只做过主簿、县令一类的小官。诗很受欧阳修的赏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欧阳修与梅尧臣,两人交情之笃,名位之差,略似韩孟,而两人也往往以韩孟自夸。欧阳修苦学昌黎,参以太白、香山。而梅尧臣对于孟郊,则没有一字一句地去模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注:韩孟,指韩愈和孟郊。韩愈字昌黎,孟郊字东野。 </P>
<P style="TEXT-INDENT: 2em"><BR>03、我与人</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与人是“做事=做人”的最明显的一方面,也是最体现人道的时候。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做事与做人,都是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做人的技巧,厚黑学说大行其道。其实,如果自己本身正的话,用点厚黑是有助于事情的解决的,谁叫大家都是俗人呢?!但这里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去做事,一定要去折腾,这样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也才会有更多与外界拓展的可能。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既然做事=做人,而且,从刚才曾公和雪翁的论述中,几乎所有领域,如商场、官场和学术场都需要你“会做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会做人”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想“会做人”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别人眼里显得稀奇古怪,有的是恃才傲物的,有的是孤僻生硬,他们怎样才能成为“会做人”的人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常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说“同气相求,同声相应”,这不是说,有同样喜好的人会待在一起,而是说,保持自己的个性,还是会有朋友的,为什么要修炼自己“会做人“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你一下子提出了好几个问题。曾公,我挑简单的先说说,难的就请您多费心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曰:雪翁别客气了,请吧。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个桩还需要一个篱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它的意思是说,要想做出一点事情,必须有很多人来帮助你,即使是好汉也不例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生的因素限制我们,在这个因素的限制下,凭我们个人的本事,任你本事比天大,你也弄不出多大的场面。这个天生的限制因素是什么呢?它就是时间的限制。一个人,纵使他是皇帝老爷,纵使他才气像海那么大(钟说:才大如海),对,即使他才大如海,他每天也只有24个小时。除了吃喝拉撒睡的时间,真正归他个人可以用的时间就不多了,而且,每个人都有懒惰的一面,都很容易受到别的东西的诱惑,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一个人可以用的时间可以说就更是少得可怜了。好一点的人,诱惑来的时候可以挺住,他就可以稍微多做一点事情。一般的人,基本上是来了什么就受着什么,不过是有如蚂蚁一样忙忙碌碌。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时间不多,也就扯出了另外一个起限制的东西,那就是精力了。一个人的精力比时间还要更加地有限。大多数人,容易折腾,弄得时间少,同样又把自己搞得累得不行,时间也花去了,精力就更不好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个时间的限制,一个精力的限制,这两个是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的,他只能接受,只有接受,你托关系也没有用,你花钱也没有用,这个就是老天对我们大家最公平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只有这24小时可以用,就看你自己怎么个用法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这两个因素的限制下,一个想做事的人,往往就感到时间不够,恨不得有几个自己可以同时去做事情,但是,一个人也不能变成两个人,只好自己闷头去做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或者有的人可以说,一个人虽然只有这些时间可以用,可是,他可以提高时间的效果,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在同样的时间里面做更多的事情。别人做得慢,你做得快,别人慢而且不好,你做得快而且好,那自然是比别人要好一些。但是,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的限制下,你再怎么努力也就是你一个人的24小时,你不吃不喝也只有24小时,何况你还不可以不吃不喝,那你可以用的时间就更少了。你的场面也就有限了。要想扩大自己的场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别人的时间拿过来自己用,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来做你自己的事情,而你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放在更加重要的一些事情上面。这样,才可能不受你自己的天生的局限,才有机会得到大的场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或许,你让别人做的时候,做的效果没有你自己做的时候好,甚至可能虽然是别人在做,但你自己搭进去的时间比你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时间还要多,这时,你可能会想,还不如自己做呢!但是最好,你这种心思只是心思,不会变成最后真的自己去做。为什么呢?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一,你如果自己亲自动手去做,那就还是在用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就没有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你的局面就是受到你自己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场面。要有大的场面,一定要利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人毕竟是要老的、死的,这是个生理的局限,没有人可以跳过去,你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二,你既然想做大事,想弄个大场面,想利用别人的时间和精力,你就要给别人时间,给别人有犯错误的机会,有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会做事的,我们不否认有那样的天才,但是,天才为什么还等着为你做事,等着让你用他的时间和精力呢?因此,我们每天对着的人,一大半都只是中等的资质,你要有耐心。等到他们都可以把事情做好了,等到他们都可以不用你操心了,你也就可以有机会做大场面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三,你要有个“本钱”的概念。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你用在乱七八糟的事情上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用在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大的关键的事情往往会影响你整个的一盘棋,你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考虑清楚。如果因为自己去做小事而使得大的关键的事情考虑得不周全,那自然是非常不合算的事情。这个算盘一定要打清楚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诸葛亮为什么会失败?我看《三国》里面就说了,什么事情都要经过他,甚至是几斗米的奖励都要他亲自批准,这还怎么有时间去做更大的事情?要想大事情也不耽误,那就只有自己不吃不喝不睡了,那精力又怎么挺得住,不累死才真是怪事呢!而且,他的这种做法,一方面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使得下面的人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什么事情都等他来决定。最终,等诸葛亮一死,蜀国也就没有人可以跟别国打仗了,只有等着灭亡的命运。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想自己的事业落得和蜀国一个下场,你就要小心自己不要做一个诸葛亮那样的人。什么事情都亲自去做,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就太划不来了。要不得到这种下场,你要做的就是要心胸很宽,要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有些时候的有些事情要忍耐,尊重别人,尊重那些不如你的人。有本事的人为什么容易失败?全在于一句话,就是骄傲,看不起别人。一个“傲”字,注定了他们的命运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有句成语是什么来着,(钟说:恃才傲物。)对,就是恃才傲物。本来你本事好,别人就有点害怕你和防备你,你现在不仅不去打消别人的担心,反而眼睛长在额头上,鼻孔朝天,自己去激起别人更大的不满,那你不是到处都是敌人了?你就只有寸步难行的份了。曾公,我记得你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那些恃才傲物的人,眼睛只看见一个方向,那就是自己有优势和别人的劣势的方向,一找到这个方向,他们就沾沾自喜,怡然自得,自我陶醉。而一旦别人超过了他,哪怕是一点点地超过他,他都会变得愤愤不平。更有一种人,眼睛只看着自己,全不管天底下在发生什么事情,不去看天底下的变化,死抱着自己的旧观念不变,狂妄得不知道东南西北,这种人,失败就更加是不可避免的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总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但是,在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往往自己不自觉地强调了“三个桩”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实在有必要换个位置考虑一下“三个桩要一个篱笆”的问题,考虑一下“篱笆”的重要性。自然,“三个桩”是很重要的,有了它们,“篱笆”才能立住了,不会被风吹走,否则,根本就只能倒在地上。但是,如果没有了“篱笆”,“三个桩”也只是三根插在地上的孤零零的柱子罢了,不能防止其他东西的进出,也做不成一片人要的“篱笆”。人也一样,纵使你才大如海,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忙,如果没有那些不如你的人肯出力帮你,如果你看不起那些不如你的人,你最终也是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的,你只有失败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个桩要一个篱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木桩无疑要比篱笆厉害得多,它身体粗壮,独立自主,可以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蚀,成为中流砥柱。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但是,如果没有篱笆的协助,它如何抵挡动物的出入,从而保护篱笆里面的东西?它终究只是一根根孤零零的桩子而已,竖立在风中,受阳光、风雨的腐蚀,最终落得个烟消云散的下场,没有什么用处。就像是庄子说的大树,“树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于无为之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人也是一样,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你本事再大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自己独立去抵挡一切,劳神费力,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发挥,终究沦为无用之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因此,即使你只是“篱笆”那种人,你也完全没有必要叹气,只要你不成为曾公说的“庸人”,不懒惰,你还是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的。你是在和“桩子”一样的人共同去完成事情,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是你帮助他们完成事情。不要自己成了“篱笆”就没气没力的,事情总是有你的功劳的,只要你去做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不需要人帮忙。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乞丐,不要人帮,也不帮人。但是,你不会愿意做乞丐吧?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可是,别人为什么要帮助你呢?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强制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得到当时的一点帮助,也不可能有长久的别人的帮助,日久见人心嘛。即使你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帮助也不太可能有多大的效果,可能还会有一些捣蛋的因素在里面。得到别人帮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想别人的利益是什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别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一个人不能光想着自己,那样的话,反倒不能为自己谋得利益。这可能也是天意吧,不让我们太自私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所谓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主要还是说要后半夜想想别人。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忘记自己的利益,所以,你肯定会一开始就想到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前半夜想想自己了,但是,在想自己的同时,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想想别人,看看还有什么可以为别人做的。这样一来,别人也看出你是个可以跟随的人,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才会一心一意地帮助你,否则,你不为他们设想,他们自己也要为自己设想,只好在你看不到的时候为自己搞点利益。这时候,你会觉得每一个人都不可靠,你觉得防不胜防。与其等到局面弄成这样,还不如你自己早一点帮别人设想一番。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个问题其实如果反过来想一想的话就很好明白了。我们这样来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去帮别人的忙?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实心实意地帮别人的忙?”一般来说,总是因为这样一种帮忙可以让我们得到另外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是眼前的金银财宝,或者是在家乡人面前的名气,或者是日后别人的对自己的帮忙,或者就是觉得这个人可以交,或者是因为朋友的托付还朋友的一个人情……不管怎么样,总是有我们的目的,不是平白无故就去给别人帮忙。或是商人,在商言商,没有利益的事情我不会去干。那么,如果要别人帮我的忙,没有利益的事情难道别人会做么,难道别人比我们傻?应该说大家都是一样聪明的,别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帮你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既然这样,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能只看见眼前那一点点的利益,鼠目寸光,而不去考虑同伴的利益。有时候,你考虑的人的范围还要更大一些,不只是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还会牵扯到其他的人,要见者有份;甚至有时候一些八竿子都打不到的人都要考虑到,你以为他们没有关系,说不定别人却认为自己出了很大的力气。这样做,你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也才能让别人放心地跟随你。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个人只想着自己,事情是做不好的。最多可能有一次合作,下一次别人也就敬谢不敏了。因此,放着大方一点,放着漂亮一点,大家互相有利,才能拧成一股绳。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然,光有一个为别人利益着想的念头还不够,还必须要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别人带来利益。这就说到你的本事了。光有念头,没有实惠,这相当于空口说白话,叫人如何放心跟你。就像是前面挂着一串鱼,告诉猫说,做到了这个就可以吃鱼了。可当猫完成了任务时,鱼却不见了,而你还告诉猫说自己不能控制鱼的去向,那时候,你怎么还能指望猫会相信你而去完成其他任务呢?这个时候,只有你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自己吃亏去弥补。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说出你的秘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如果不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而是别人都切实地得到了好处,那么,可以保证你和别人有一个好的合作,这种合作也可以很长久。但是,如果你想不只是和别人有一个合作,还要和别人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让别人更加认同你,从而以后不只是你找他合作,他也主动会找你合作,使你时时处于主动的地位。这就需要你与别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放交情出去。而建立情感联系的最好方式,拉近双方距离的最好方式,就是你要坦白,你要在别人面前很坦荡荡。一句话,说出你的秘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说出你的秘密,是促使双方关系走到铁、贴心的催化剂。没有这一步,你最多交的是一个酒肉朋友,只是反反复复的点头之交,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下去。于是,你会发现,虽然你们之间的感觉很好,两个人在很多的看法上都有共同之处,但是,你们之间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怎么都不能穿过去。于是,你会发现,虽然双方关系日久但却没有什么牵挂,要走就走,要留就留。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要想别人真正信任你,你必须先信任别人,而说出你的秘密是表示你相信别人的最好的方式。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就我自己来说,很多的朋友变成好朋友,很多的普通人变成朋友,像嵇鹤龄、古应春等,都是在我说出自己的秘密之后才使双方关系变得深厚,并最终不离不弃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然,说出你的秘密也不是叫你逢人便说,这反倒会使你看上去“半吊子”,别人可能会更加不相信你,不会与你交心,你可能会被别人看成一个口无遮拦、不能守住秘密的人,你也就更不可能知道更多的秘密。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另一方面,你也不能因为害怕成为别人眼中守不住秘密的人,而在真正需要交心的朋友面前隐瞒自己,这样只会让你失去机会。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程度的掌握就说明了你的能力和眼光,就可以掂量出一个人的水平,是不是半瓶水晃荡一下子就会露出原形。你必须明白,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告诉秘密,而什么样的人不能说;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知道什么样的秘密。除了你自己的能力和眼光之外,你还要想尽办法去了解对方,避免对方交流你的秘密的情况发生。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说出你的秘密,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更容易受伤害,更容易受攻击,好像自己被别人抓住了把柄一般,成了砧板上的肉,任由别人切割。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从实质上看,由于人与人之间是一样的,你敬他一尺,他往往会报你一丈,不是有句话叫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嘛。当你对别人更坦白的时候,别人对你也就会更坦白。而且,你不是有选择性地说出你的秘密嘛,对方也会感激你对他的特殊的信任,对你选择他作为知道秘密的人感到荣幸。同时,你也要对自己的眼光有信心,相信自己告诉秘密的这个人不会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说出你的秘密,可以用来检验一个人。你可以故意将你的一些个人秘密告诉别人,看看他的人格操守,是否是一个可信的人,靠得住的人,能守住秘密的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能守住秘密的人,此时,在别人面前往往会情不自禁、得意洋洋,将它作为他与你关系不同寻常的证明,并且四处传播,生怕别人不知道你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因此,在选择告诉什么秘密的问题上一定要慎重,不可过火,最好是不要牵涉到其他的人。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反之,当你得到了别人告诉你的秘密时,你心里也要做一下掂量,想想别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当你是好朋友,从而将秘密告诉你?还是在考验你?甚至是借你的口,将秘密传给某些有关的人?这样一想,你对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个七八分的把握,也就会对事情有个更完整的对策,也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告诉你秘密的人的想法一致,使双方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不可轻易撕破脸皮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与人交往,不管这个人是你的好朋友,还是你初次相交的人,还是你根本不认识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你喜欢的、合你的胃口与脾气,感觉双方很投缘,还是你不喜欢的、与你就是磕磕碰碰的、一见面就不爽的人;切记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轻易撕破脸皮。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一句话不投机,便吹胡子瞪眼,掀桌子摔碗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为了脸面的原因,大家还是可以相安无事,在表面上还可以继续维持。但是,一旦撕破了脸皮,双方就连最后的一点转圈的余地都没有了,就可能完全放下身段,破罐子破摔,不管不顾地耍弄各种手腕,这时,处理起来就非常麻烦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反过来说,也就是穿鞋的怕光脚的。因为自己穿着鞋,总不希望弄得一身的狼狈。但是,光脚的跳将上来,直往你面前冲,你该怎么办?这时候,躲他的话,他可能气焰越发地嚣张,一步步逼上来,那就很难受了;如果面对他的话,又存着一种害怕的心理,投鼠忌器。总是让自己麻烦不已。 </P>
<P style="TEXT-INDENT: 2em">钟说:我明白雪翁的意思。记得曾公曾经说过,一个人之所以还注重自己的体面,是因为希望得到别人的敬重,如果一个人的傲慢、懒惰、鄙陋和放弃已经被大家知道了,那么他可能会干脆荡然无耻,全然不顾别人的看法,自甘下流,甘愿与正人君子作对,滑入不可救药的地步。撕破脸皮后,人就会无所顾忌,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一旦击穿了别人的心理底线,他的行为也就会更加放荡,将规则、道德、法律等统统抛弃或不顾,剩下的就只有赤裸裸地算计和争斗。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使很多事情都往极端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好人是千万个不愿意与他有关联的。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胡言:破罐子破摔是撕破脸皮后的一个结果;撕破脸皮的另一个后果是,一旦脸皮撕破,要想再挽救这种关系就非常难了。从好到不好是很容易的,从不好到好却往往要多花好几倍的精力和时间,可谓是千难万难,而且还不一定有效果。可能一开始,你并不想撕破脸皮,但不知道怎么着,双方就闹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弄得都没有退路了。或者是在众人面前争吵;或者是在众人面前说了大话却没有实现,此时不怪自己没有把事情办好,反倒怪那个逼自己说大话的人;或者是在众人面前抢了别人的心爱的东西。总之,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难堪。可能自己事后一想,正后悔不迭呢,深悔自己当时的不冷静和鲁莽。但要挽救双方的关系,着力起来特别的难,而且,即使表面上双方关系得到了弥补,一般心里的疙瘩还在,总不如原来的那样和美无间。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撕破脸皮的事情最好不要发生,而一旦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当时能够立即道歉。而如果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事后一定要请更多的人、更有名望的人到场,那时再赔礼道歉,让别人觉得更有面子,才有可能将原来的仇恨揭过。不知道你们现在是怎么做的,我们当时是“吃讲茶”。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吃讲茶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以前,绍兴民间有到茶店“吃讲茶”的习俗。这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社会、调解民事纠纷的民间自发活动。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老百姓最怕吃官司,他们知道“朝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奥妙,所以,老百姓之间,一旦发生了什么磕磕碰碰的事情,宁愿上茶店里去“吃讲茶”。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所谓“吃讲茶”,就是由当事人双方邀集一帮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和知情人士到某个茶店。旧时的茶店,既是老百姓喝茶、听说唱、谈天说地的娱乐休闲场所,也是民间议是非、判曲直、调解纠纷、息事宁人的去处。按规矩,当事人双方邀请的“茶客”到齐后,“茶博士”(服务员)就给每一位“茶客”沏上一碗上边有盖的碗茶,同时给坐在“马头桌”上的“调解主持人”泡上一壶上好的龙井。接着,先由当事人双方当众陈述事情的经过和各自的理由,并提出要求处理的意见。“茶客”们一要依据双方的陈述,二要根据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的事实,各抒己见,进行分析、判断、评理,弄清谁是谁非。既不能偏袒一方,也不能为之护短。 </P>
<P style="TEXT-INDENT: 2em">旧时绍兴茶店的一般格局,靠近店门口桌头的地方,总是安排有成双的一对桌子,俗称“马头桌”。顾名思义,有一点“马首是瞻”的含义。所以,一般的“茶客”是绝不敢坐“马头桌”的。有资格坐“马头桌”的,一般是在当地辈分高、有声望、办事公道、受人尊敬、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地方知名人士。在“吃讲茶”时,由他担任主持人,同时也担任裁判长的角色。 </P>
<P style="TEXT-INDENT: 2em">当“茶客”们各自发表了意见和提出了建议后,“马头桌”上的人就综合阐述自己的见解,当场拍板,判定谁是谁非,一锤定音。“茶客”们则纷纷表态,拥护裁决。理亏的一方,就要负责付清全部茶资,相当于缴付诉讼费一般。事后按照裁决执行,不得再生异议。 </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般来说,这种民间调解往往都会顺利执行生效。当然,也难免有横蛮之辈,当场不服裁决,甚至恶语伤人,大打出手。但这种人无论如何也斗不过群众公论,最终还得在第二次“吃讲茶”的时候认错服输。 </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吃讲茶”是约定俗成的地方规矩,公众舆论所系,往往能胜过官府裁决,具有极强的威慑力。 </P>
<P style="TEXT-INDENT: 2em">绍兴“吃讲茶“的习俗,源于何时,一时也无从查考,但在明清两代以及民国时期最为盛行。流行的一般说法,认为和绍兴出师爷有关。因为师爷回籍后,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他们又多精通律法,知道如何按照律法办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朝后期,政府在百姓中的威信多有丧失,民间调解因此应运而生,才有了明清“吃讲茶”的盛行。&nbsp;</FONT></STRONG><FONT color=#99cc00><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5><FONT color=#ff0000> </P>

小李轻风 发表于 2012-6-11 23:10

{:soso__16984349925490629196_1:}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道官道人道成就秘诀大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