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轩 发表于 2012-6-3 19:36

抱怨源于自私与愚昧

<P><FONT color=#339966>&nbsp;<WBR>&nbsp;<WBR></FONT><FONT color=#008080>在如今这个时代,抱怨、批评、指责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流行病。在家里,家长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争气、不孝顺,孩子抱怨家长喋喋不休,对自己管束太严,简直就像一个“老古董”;丈夫抱怨妻子不贤慧、不听话、不会做家务,妻子抱怨丈夫不体贴、不勤快、不会挣钱。在单位,上级抱怨下级不忠诚、不尽职、只知道要钱,下级抱怨上级对人不公平、只顾自己、不顾员工;同事之间也相互抱怨,指责别人偷懒、耍滑、溜须拍马。在网络上,各行各业的各种“咆哮体”争相怒吼,发泄着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甚至在公车上、厕所里,也随处可听到人们的各种抱怨声。更为可怕的是,“抱怨”就像一个驱之不散的厉鬼,占领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使这些人的心灵沉浸在极度的痛苦之中,脸上从来看不到一丝笑容。如果某个家庭中出了一个这样的人,全家人的幸福——包括无辜天真的孩子、吃了大半辈子的苦并且头发斑白的老母亲等,都会被无情地伤害,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总之,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抱怨、批评、指责”的恶习,就像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夺走了无数人的幸福与安乐,而且这个恶魔似乎至今也没有心满意足,正对很多没有正知正念的人虎视眈眈。</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甚至,皈依了佛门修学佛法多年的很多佛友,由于没有得到真正明眼善知识的指点,只是将学习佛法理解为形式上的念经念佛、朝山拜庙,从来不知道学习大乘佛法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培养慈悲,而生起慈悲的最大障碍就是“抱怨、批评、指责”。有些佛友,一边拜着佛一边默默忆念与抱怨着他人的不是;有些佛友,能将佛法的道理在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内心却经常活在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之中;有些佛友,能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念佛一天,可是走出房间时,却对家人所做的令其不满意的行为横加指责、抱怨。其实,拜佛、学经论、念佛的唯一目的就是去除以嗔心为主的种种烦恼,如果我们没有能够停止抱怨、批评与指责,这说明我们的拜佛、学经论与念佛只是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而已,根本没有触及修心的本质。</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观察很多佛友,他们可能不会去杀生、偷盗、邪淫,也不会去大发雷霆地打人、骂人,但是却会喋喋不休地抱怨、批评、指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如果当面“抱怨、批评、指责”,则造了十恶业中“恶口”罪业;如果背后“抱怨、批评、指责”,则造了十恶业中的“两舌”恶业。对于很多佛友来说,“抱怨、批评、指责”可能是存在于他们心中最大的恶,如果能下一番苦功夫将“抱怨、批评、指责”的愚昧行为彻底断除,则内在的人格与修心境界就会上一个大大的台阶,家庭与事业也会有大大的改观。</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所以,无论是学佛的佛友,还是暂时尚未进入佛门学习佛法的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都应当来学习“永不抱怨”的教言。</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先来分析人们为什么会抱怨、批评与指责。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安忍品》中说:“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将自己不乐意的事情施加在自己身上,或阻挠自己的愿望,就会发起嗔心而抱怨。佛陀在《法句经·双品》中也一语击中要害地说:“‘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这句话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人们心中的抱怨、指责与嗔恨都是源于一个分别念——觉得对方所做之事(例如辱骂、打、击败、掠夺等),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有时倒不一定是辱骂、打、掠夺等事,也有可能是对方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只要我们自己主观上觉得这句话或这件事对自己不利,会损害自己什么,我们就会去抱怨、批评、指责。有时候,即便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会在什么方面损害自己,但只要我们主观认定会损害自己,我们就会去抱怨、批评、指责。如果我们不觉得这句话或这件事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根本就不会去抱怨、批评与指责。由此可见,抱怨、批评与指责大多源于自私与我执。</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有人说:“发火、骂人、打人才是嗔心,抱怨、批评、指责怎么能是嗔心呢?”说这句话的人其实对自己的心、对他人的心很少仔细观察过。如果对自己的内心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绝大多数抱怨、批评、指责都是因嗔心而发动的。此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有的大发雷霆或者大打出手一开始都是以抱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抱怨、批评、指责就是嗔心。</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有人说:“我批评自己的小孩,抱怨自己的丈夫,完全是因为爱他们,怎么能说是自私呢?”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我们需要警惕这种冠冕堂皇的狡诈说辞。实际上,我们是因为“爱自己”才去批评与抱怨自己的小孩或丈夫的,因为你觉得自己的小孩或丈夫是隶属于自己的,他们说的话或做的事不合乎你的意,会损害你什么(如脸面、或未来的利益等),于是你就抱怨与指责了。说白了,你就是因为“爱自己”才去批评、抱怨与指责的。</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有人说:“对待那些无恶不作的人,难道不应该抱怨、批评与指责吗?”如果抱怨、批评与指责可以止息他人的恶,并且不给自己的内心留下阴影,那当然是可以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抱怨、批评与指责不但不能止息他人的恶,而且还会染污自己的心,使自己深深地陷于痛苦的泥坑之中。</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抱怨能止息所抱怨之事吗?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有人抱怨、批评、指责我们时,我们自己心会怎样呢?——内心沮丧、抵触,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即使自己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故意将错误继续延续下去,这其实就是大多数抱怨、批评与指责所能得到的结果。佛陀在《法句经·双品》中说:“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爱方能止恨,这是永恒的真理。”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抱怨、批评、指责这些基于“恨”而发出的行为,永远都不会止息我们所怨恨的事情,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得怨恨之事永远存在;要想去除我们不想看到的事情,我们只有用慈爱而柔和的方法,如包容、商量、劝说、教育等,才能去除所抱怨之事。其实,在菩萨眼里,永远不会有恶人,只有可怜人。人之所以可怜,是因为愚昧。人有愚昧,就会不清楚自己所做之事会产生什么结果,有时候甚至将明明会给自己带来危害的事情错误地认为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所以人是因为愚昧才会做错事,对做错事的人应当心怀悲悯才是正确的心态。</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此外,抱怨能止息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担心吗?有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真的进到你心里,在你心中成真;如果你抱怨,就会遇上更多需要抱怨的事情。”有高僧大德曾一针见血地这样评价过“抱怨”:抱怨最初其实是为了去除潜藏在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担忧,但是,抱怨不但不能去除内心的不满或担忧,反而会加剧这种不满或担忧。只要内心的不满与担忧存在,值得抱怨之事就会源源不断。</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抱怨实际上源于内心的自私与愚昧。我们应当下定决心,坚决戒除抱怨、批评与指责的恶习。如果“抱怨、批评、指责”的心念还驻留在我们的心中,即便我们口里吃着山珍海味,身上穿着绫罗绸缎,驾驶的是宝马奔驰等名车,住的是豪华别墅,但内心的痛苦却会是实实在在的。</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清朝末年出生在东北的王凤仪老善人曾经说过:“不怨人”这三个字真是妙极了!在这里,我也依样画葫芦地说:“永不抱怨”这四个字重要无比,因为这四个字其实就是一切圣教的精髓。据载,子贡曾请孔子传授他一生可以用来奉行的一个字,孔子说:“如果有的话,这个字就是‘恕’了。”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孔子所说的“恕”就是这里所说的“永不抱怨”;我们不希望他人抱怨自己,也就不要去抱怨他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有人曾经请印度的高僧丹巴桑吉尊者用一句话概括一切修法的核心,尊者说:“推己及人,自他相换。”其实,“永不抱怨”就是“推己及人,自他相换”修法得到成就的征象。</FONT></P>
<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color=#008080>呜呼!在这“抱怨、批评与指责”之病随处可见并被习以为常的时代,我们能够听到“永不抱怨”的劝诫,是何其幸运啊?不过,要想真正做到永不抱怨,尚需不断思维、观察与串习。</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抱怨源于自私与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