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笑 发表于 2011-7-26 10:10

说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转]

【原创】浅说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模板/紫雨作者/冰心无尘(郝红) 韵是在所有文体中最抽象的一种文体。但只要说到韵,大凡喜欢诗词歌赋的人,都会知道只有韵律流畅的词曲才会觉得朗朗上口,才有一种诵唱自如的感觉,才能达到一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境界。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讲韵的,就是民间歌谣也是要讲韵的。 北宋美学家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这样描述韵:“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之其美。”这话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凡是最美的事物必定有韵,正所谓“韵者,美之极。”大千世界,一种韵之美,无处不在。一首诗,一首词,一首歌,都是美好字句的有序排列。而要把这些美好的字句做到最佳排列,正确把握用韵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的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因此,掌握韵,是学诗的前提。 既然我们知道了用韵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喜好诗词歌赋、而对用韵欲探其究的诗友之需,笔者就用韵上的规则以及在用韵上的一些忌讳,加以浅谈概述,以共商榷。 在简述中,笔者力求通俗易懂,以简驭繁。简明实用,避免玄虚。但若力不能逮,语焉不详,还望各位诗词爱好者不吝赐教,敬请雅正。 一、几个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其实要弄清楚韵的概念与运用,首先就要弄清楚何为韵?何谓押韵?何谓韵律?何谓韵脚和白脚?以及何为平仄等五个基本概念,只要弄清楚了这些常用术语的基本概念与区别,其它的慢慢就会循序渐进地掌握了。 (一)、韵 1、韵的基本定义:在《新华字典》中,韵,被定义为: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 2、韵在韵文中的定义: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换句话说,韵,即为“同一收音”称之为韵。 如:“东、公、空、同、聪、红、隆”等字,皆以ong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 “东”韵。 再如“先、天、年、千、煎、绵、延”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 从以上我们常用的字中,我们就不难理解韵的概念了。韵,就是一系列韵母相同的字。而对于韵文来说,韵,就是一种韵律节奏的文学体裁,亦指用这种体裁写成的文章,包括诗、词、歌、赋等。当然,这种韵文区别于“散文”。 另则,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二)、押韵 1、押韵的定义:押韵,也作“压韵”、 叶(xié)韵(作“谐韵”、“协韵”。)即作诗词曲赋等韵文时在句末或联末用同韵的字相押,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称为“押韵”。 实际上,押韵也就是韵的使用方法。通俗地说,诗人在诗词中的用韵,就叫做押韵。 2、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3、押韵的作用: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 其作用一是串联作用。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二是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读之流畅,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4、近体诗押韵的规定,归纳如下: ①、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②、只押平声韵。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标明律绝的诗作,虽然入韵了,但平仄韵不分,混押一通,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是概念模糊所致。这点,我们要足够引起重视,笔者认为,学诗,就要严格起头,精准迈步。 ③、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换韵。 (三)、韵律 1、韵律的定义:韵律,即为平仄和押韵规范。也就是格律诗词中对韵的运用规定称之为“韵律”,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韵律一词的意思有些不同。 韵律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声韵和节律,也就是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这是我们在格律诗词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当我们在欣赏一首诗词时,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词,如“平仄适宜”、“韵律流畅”、“入韵”、“出韵”、“入律”、“出律”等词,实际就是在以格律诗的“平仄和押韵规范”在评读这首诗作。二是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如常见所指的音乐与跳舞韵律,韵律操以及某种物体的神韵等等,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 2、韵律的作用:韵律既是格律诗词曲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歌赋民谣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由于汉语文字的单音特性,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如果平仄、对仗和押韵这三要素运用得好,就可以使诗词歌赋增强音乐感,展现出音韵结构的整齐与节奏之美,体现出一种因声求气、同气相求的韵律之谐美。如若运用不好,用得过多或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四)“韵脚”和“白脚” 1、“韵脚”和“白脚”的定义: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就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的最后那个字就叫做“白脚”。 2、“韵脚”和“白脚”的区别:“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也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会犯用韵上的忌讳,叫“踩脚”。 (五)、平仄 1、平仄的定义:平仄即古汉语字调的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而平仄则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2、平仄的划分: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而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简单地说,就是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第二声是平声;第三、第四声是仄声。这种划分简单明了,就是初学者也能一学便会。 3、平仄的作用:诗词押韵讲平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闪烁,她能赋予诗词歌赋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抑扬顿挫的节拍之美,以朗朗上口为大众传诵不衰。 二、韵的起源与演变 1、韵的起源 说起韵的起源,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都不可否定诗韵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至今所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由于地域关系,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独有的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就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有许多诗词大家,充分展示个体与群体的聪明智慧,制定出了统一的韵书。对于平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 虽然韵书在不断的修韵与更新,但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后来所说的诗韵,泛指格律诗用韵,通常是指《平水韵》。 在目前尚未有权威性新韵得到公认的情况下,不少人认为,最好是既按平水韵写诗,又注意回避其中明显与现代普通话相抵触的地方。 其实,笔者认为,中国字千变万化,可以选择的字亦应有尽有,何必非要去选择一些读着既别扭又与古韵相抵触的字呢?咱们尽量回避在一首诗中同用这些字就可以了。这样写出来的诗,一般人读着顺口,那些特别讲究“诗依平水”的人也不会说你不懂诗韵了。 现代人写诗,如果仍按古韵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确实存在一定的实际相距。 就象入声字来说,现代人有几个能分清楚的?如果不是刻意去用古韵写诗,根本不会想到这个明明读着是平声的字,怎么到了古韵中就成了仄声了?毕竟多数人使用的工具书就是《新华字典》啊,老师教的也是《新华字典》啊。 其实,由于有古音和今音之区分,对于用“韵”,这也是当今学术家们颇具争论的一个问题。 毕竟我们这一辈人,从小识字就是以《新华字典》为准音,所以,笔者更加喜欢使用新韵(今韵),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诗韵新编(新十八韵)》或《中华新韵》。一是与普通话不抵触;二是简明易学,查询便捷;三是利于格律诗的发展与承传。 写诗嘛,本来就是一种轻松愉快、一时性起、灵感突发而至的创作过程。如果在写作中,还煞费苦心地一字一字的对照古韵来写作,生怕一不留神弄出个入声字来,让读者不知所云,还以为出律了,岂不让人啼笑皆非?劳而无功,兴致全无。 2、韵的演变 “韵”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书画领域,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 用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实际用112韵。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用108韵。宋末金代,金元时合并为106韵。随后,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加之王文郁为平水人,因而世人称之《平水韵》。《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尔后,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集韵之大成,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最后形成《佩文诗韵》,共106韵10235字。如果是喜欢古韵的诗词爱好者,在用韵上建议首选《佩文诗韵》。 总的来说,《唐韵》《广韵》都比《平水韵》严,所以唐宋时期按《唐韵》《广韵》写的诗,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韵》了。 因古韵分韵太窄,使用不易。所以,许多人更愿意使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4或18个韵部,这对于初学写诗的人来说,益处很大。为此,建议初学者使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韵书,也可在网络查询《中华新韵》都很不错,使用非常便捷。 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一看这么多的韵部,一下子头都炸了,也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下,总觉得学古诗太难,太难把握了。其实,如果真正入门了,实际并不难。 三、用韵“十三忌”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话》中曰:“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另则:“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可见押好韵,是写好格律诗的脉络。 用韵如用兵。我们常说,格律诗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不按规则用韵,则完全谈不上格律诗而属于打油诗或顺口溜了。 除了前面介绍的押韵规则应严格遵守外,更不能触犯用韵的戒忌。声律有“声八戒”,韵律有“韵十三忌”。用韵的“十三忌”是押韵规则的延伸、细化与补充。 在谈这一章节时,大家要注意,用韵“十三忌”中所说的是“戒忌”,而不是“禁忌”。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要尽量戒除一些诗词中忌讳出现的用韵,而不是禁止使用这些用韵。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可以这样用韵,只是这种用韵犯了写诗的忌讳。而这些忌讳则是由诸多今古诗词大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归结起来的。这点,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尽量不要犯忌,而不是禁止犯忌。 1、忌出韵。出韵俗称落韵,如押“东”韵之诗,误押上“江”韵中之字,即为出韵。这种情况属于一点不懂韵的人才会犯,在此不必赘述。 2、忌挤韵。也叫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即为挤韵。这种情况在诗词中最常见,因而多谈几句,以便大家掌握。 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尽管这是千古绝句,但诗中的“远,片,万,怨”四个暗韵与韵脚韵母都相同,明显是挤韵。 要说明的是,若为韵脚为叠字或词组者,则不在此限。如“匆匆”,“悠悠”、“蹁跹”、“蜿蜒”等。 3、忌撞韵。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如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很明显诗中的白脚“处”与韵脚“酥,无,都”都是乌(u)韵,撞了韵,系平仄通押(混押)。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其变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了“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虽然是写诗的忌讳,但不要简单地说允许或不允许。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古人驾驭文字的功底,是现代人很难达到的。古代诗词有许多千古流芳的佳句,现代诗人有多少人能够写出让后人吟咏不衰的佳句?所以,我们没有那种驾驭文字的功底,就最好不要傲世轻物。不要认为古人都有挤韵、撞韵的例句,自己就可以相仿相效,并以为标准。笔者到觉得,要想写好格律诗,还是踏踏实实打基础,老老实实学诗、写诗方为上策。 4、忌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连属,勉强凑合。这种情况在许多诗词中屡见不鲜。为了凑韵,硬是把一些与意境完全不相关的韵字凑在一起,让读者看了不知所云。明代诗人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也就是说,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 5、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按理说,同韵字很多,哪能就识一字呢?一般是不应该犯此忌的,但既然作为一种忌讳为列,说明犯的人也并不少。我们写诗时,一定要注意,不仅要忌重韵,在一首诗作中也最好不要使用相同的字,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如果留意,我们不难从眼下的许多诗作中找到。 6、忌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麻”韵中之“花、葩、华”,“阳”韵中之“芳、香”,“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也应尽量避之。 7、忌连用同音字作韵。指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并无间隔。如,首句用“缸”,二句用“钢”,四句用“冈”,六句用“纲”,八句用“刚”就构成连用同音字。但如若隔句一用不算,如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义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中的“香,光,乡”其中香和乡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8、忌倒韵。指由两字组成的一个词,为迁就韵脚颠倒而用。如:“先后、进出、来去、慷慨、凄惨”等词,如果不妨碍原义方可颠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大家韩愈等有“湖江、白红、慨慷”之类的颠倒用法,后来人亦讥笑其倒韵。 9、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简单地说,就是使用生僻字。各朝代大家对僻韵皆都不宜用,似乎不屑一用。反而现代诗人中用的还多。用险韵作诗很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一首诗词中,只要你用上几个生僻字,一定让读者“望而生畏”。诗词写出来,本生就是让人阅读的,如果短短几句诗就有许多让读者不认识、不理解的字,那么,能够把你的诗词读完并记住的,相信不会有几个人。而这种读不通、解不透的诗词又会受到多少读者的喜爱呢? 10、忌哑韵。指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的韵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曰:“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这点不难理解,大家一看就明白,不必再多谈了。 11、忌别韵。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也不同,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冬”韵作“复叠”理解,而于“宋”韵则作“贵重”理解;“降”字于“江”韵作“顺服”理解,而于“绛”韵中则作“下落”理解。对于这些同字而音韵不同的字务须辨明,方不致误用生出歧义而不能自圆其说,贻笑方家。 12、忌混韵。一般是指平水韵与新韵混用,也有指用词韵代替诗韵,任意将诗韵扩大。这种情况在初学者或对诗韵似懂非懂的诗词爱好者中如有所见。甚至于还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诗韵“古为今用”的变革,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13、忌乱借韵。所谓借韵,就是首句可借,因为按照格律首句可入韵亦可不入韵的规则,要求宽泛,可以借韵,而且只限于首句。但借韵借到了偶数句就造成乱借韵了。这种情况在许多刚入门、但对用韵把握不是很好的诗友中很常见。只知道写诗要“入韵”,就误认为如果句句都“入韵”的话,写出来的诗,就会更加好,自己读着还蛮顺口。其实,这都是对用韵概念的模糊所造成的。 四、如何提高用韵质量 选韵,要与诗题主旨,或所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相结合。用韵时可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韵仄音色上的特点,来表现丰富多彩的诗词情感。使读者朗诵该诗时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激情。 其次,可选择音色比较柔和的诗韵,这样的韵辙适合表现忧郁凄婉的情感。如陆游的词《钗头凤》,所选择的是“梭波”韵,就能较好地体现作者那种百感交集的心情,也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韵辙本身的特点因素 汉字韵辙中,无论是哪一种韵辙,都有一个包含汉字的多少问题,有宽韵和窄韵之说。包括的常用汉字越多,构词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写较长的诗篇时,选择宽韵为首选。窄韵包括的汉字屈指可数,构词能力也较差,显然会直接影响到诗作的创作。 关于这点,我在多年的创作中,感觉很难把握,想做到运用自如确实不易。 举例说明:倘若选了宽韵,在句子中时常会犯“挤韵”或“撞韵”。如“安an”韵,这是诗词创作中最喜欢选择的韵,可选择的字非常多,而且这些字的意境也非常好,能够起到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如“然”、“嫣”、“欢”、“颜”、“牵”等,这些字的意韵确实很美。但也很容易与“间”、“延”、“前”、“缘”、“难”等字发生“挤韵”,还有可能与“淡”、“灿”、“赞”、“漫”、“盼”等字发生“撞韵”。大家都看得出来,我所列举的这些字,都是我们写诗时常用的、喜欢用的。一旦选用,韵是宽了,要注意的问题也会增多。反过来说,如果选择了窄韵,那么,能让自己满意的字又相对少了,意境很难舒展。所以,这是一个不好舍取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大家不必太教条,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比较实际。 3、诗词的音乐性因素 因为好多的诗词是可歌的(如毛泽东的诗词),所以作者在创作时,如果考虑到谱曲的功能,就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了。若是雄壮豪迈的歌曲,就应该选择更能表现荡气回肠的韵辙。如若要表现女子的婉约柔情,就要使用一些能够表现委婉动员的韵辙。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对于如何选韵,这段经典论述,即可一目了然,大家可以宜引为箴戒。 五、诗韵、词韵、曲韵三大韵书之异同 诗韵,(即近体诗韵),它从“切韵”、“唐韵”、“广韵”、变为“平水韵”。但万变不离其宗。韵部变了(合并了),平仄却不变(即声调不变)。 词的出现,就产生了与诗韵不同的词韵。我说的词韵,是指词的实际用韵,并非指《词林正韵》这本书。宋人作词,是根据当时的现实语音押韵的,并不依诗韵。它使用的字在诗韵的韵部里,有韵的合并,也有韵的分开。历代填词用韵,都依现实语音,词韵是最合符语音实际的。因此,一直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才根据历代用韵的实际,编了一部《词林正韵》。 曲这种形式,其产生的年代并不比词晚多少。因为曲的用韵依的是北方语系,没有入声字,与诗韵词韵大不相同。诗韵词韵都属“切韵”语系,只是韵字有分有合。曲的用韵却是押四声,上声和平声很接近,可互押。根椐曲的用韵实际,编成了《中原音韵》。 自此,诗韵、词韵、曲韵并行。三韵的韵字都有共同之处,大体上都可以用于写近体诗的韵脚押韵。但不管是词韵或曲韵,凡声调与诗韵都不同的,例如已经入变平的字,却不能作平声用于押韵,更不能以各自的声调定平仄用于句中。这就是三韵历代以来,各写诗、词、曲互不相混的原因。 新韵近体诗与旧韵近体诗格格不入的关键在于句中平仄。它们是互相排斥的。用新韵的标准去量旧韵诗,显然是行不通的。 如众人皆知的唐·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经典名句中的叶韵(尾韵)按照新韵是仄仄平仄。然而,这是首五古诗,也就是古绝,古体诗用仄韵很常见,且基本上没有平仄格律的要求。如果按近体诗的要求去衡量,显然是忽略了时代背景,应为不妥。 在这些要素并重进行创作时,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常见的有《诗品》、《词品》、《曲品》等。建议喜欢诗词的朋友可悉心阅读,必会观隅反三,受益匪浅。 总之,诗词创作不是一个单一的写作过程,而是一个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意境的连贯等几个方面的艺术创作。既然选择了格律诗,那就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律来创作。有人说:“格律诗就是带着枷锁舞动的文学”,这话不无道理。 写近体诗必定是要押韵的,如果对自己的诗词没有把握,就可标明“古风”、“乐府”、“歌行”、或者“打油”,如若不知就里就写上什么“绝”呀“律”的,那可真的就贻笑方家了。 注:本文中诗韵等基本概念与定义均来自《辞海》、《新华字典》、《中华新韵》及相关资料。 2011年5月18日

三笑 发表于 2011-7-26 10:18

这个学习资料写的很详细,很容易理解,特转来与诗词爱好的友友们一起学习~~

陌儿 发表于 2011-7-26 10:24

三笑姐姐辛苦了!

三笑 发表于 2011-7-26 10:26

谢谢陌儿支持,今天上午不忙,学习一下,不辛苦,呵呵~~

楚汐 发表于 2011-7-26 10:35

很深奥的说
一直学不会滴
有时间深学一下
辛苦笑领导

大鹏 发表于 2011-7-26 10:43

以前只知道点皮毛,现在应该系统地学习一下。

这个很给力的说,谢谢笑笑。

三笑 发表于 2011-7-26 10:47

回复 刮开 的帖子

刮开的诗和小说写的都不错,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要是有时间学写律诗不会成问题的~~

三笑 发表于 2011-7-26 11:00

回复 大鹏 的帖子

谢谢大鹏置顶。
一起学习,共同进步;P

三笑 发表于 2011-7-26 11:01

回复 大鹏 的帖子

谢谢大鹏置顶。
一起学习,共同进步;P

傲雪纷飞 发表于 2011-7-26 12:21

虽然不会写东西,但是非常喜欢读有韵律的诗,读起来有情绪,三笑辛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格律诗的用韵规则与戒忌[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