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盒子里,每个人的盒子都是最好的
最近的生活感觉怎么说呢?
像是之前闷了好久的种子,一日两日三日看着它,可它都不发芽,突然一夜之间,它发芽了,且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最近的生活变成了这幅模样,很多工作上的事情袭来,像一夜之间发芽长成的大树,长势惊人,但承担它略有压力。压力像暴风雨一样,突然袭来,根本不管你能不能承受,它就这么来了。
会在这种时刻,心生退意,放弃的念头时不时的涌上来,当生活失去我对它的掌控,每天被工作包围,抽时间去运动,抽时间和爱人聊天,抽时间接听父母的视频电话,抽时间整理自己纷纷的情绪,搞不好在运动的时候就有电话会议要打进来,搞不好在和爱人聊天的时候,工作群里急着要处理些什么事情,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我只想逃跑,放弃一切。
放弃了,然后呢?然后怎么办?我想不到。我猜很多人也想不到,所以依旧在现有的轨迹里行进着。
可是脑袋,它就像个抽屉,里面塞满了各种残余的意图和不断到来的灵感碎片,企图在现有的轨迹中,寻找另一条轨道,可以帮助我们脱离现有的,跳到新的轨道中。
我们好像总是会羡慕别人的生活,他们看起来好轻松啊,他们看起来好松弛啊,他们看起来好有钱啊,他们看起来好有趣啊,一想到如果我可以跳入那样的生活,又会觉得,应该背后也有我们看不到的辛苦,还是算了,其实我自己的生活也挺好的。
抽时间阅读的这段日子里,我读了一本社会学的书,书名叫《见树又见林》,作者是艾伦·G.约翰逊。读了一两章我就迫不及待推荐给k,我仿佛从书里找到了一些可以描述这种状态,描述我们很多日常生活现象的方式,豆瓣里有一个网友的简短评论,我觉得完美的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
当然今天也不是想要推荐书籍,只是发现了一些我们隐藏得太深,已经觉察不到的生活真相时,总想要把这样的真相讲给更多人听。 那段评论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个出厂设置,你生在了哪里,家庭怎样,基因怎样,这些是你的起点。
你要存活下来,那么就需要去选择一条存活下来的路,你最终选择的这条路,就是你的「最小阻力路径」。 你的观念、态度、价值和规范形成了你的社会角色,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走出特定的路径(行为),而你的行为把你带去了一个新的角色的时候,你的观念、态度、价值和规范就又会发生新的变化。 在角色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质疑自己的观念、态度、价值和规范是否有问题。
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盒子里,每个人的盒子都是最好的。 很多人甚至可能不知道小盒子的存在,而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你意识到你的小盒子的存在,还有哪些盒子,这些盒子为什么也存在,以及为什么你的小盒子不一定是最好的盒子。 读到一半,我想到很多人为什么一边羡慕,说着要像谁谁谁那么生活,一边依旧不改,生活在自己的旧轨道里,说到底还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盒子里,且默认为自己的盒子是最好的。 “盒子”,“最小阻力路径”、“形塑”,是书里经常出现的几个词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盒子,这里面装满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态度,以及由此而来的很多很多延伸,人们很少能跳出这个框架,跳到另一个小盒子里,去观察、领会、甚至接受别人的盒子模样。所以人们充满了各种误解、各种怨怼,谁也瞧不上谁,谁也不能把谁说服。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大部分人都陷入这种囹圄,在齿轮里滚动。只有少部分人跳了出来,看到了别人的盒子,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有那么不同的生活方式啊。
互联网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它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窥见到别人的生活片段,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也足以让人知晓,世界如此之大,生活方式千差万别,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小片天地,人生真是奇妙的体验。
有人在三亚,一年四季过着夏天;有人继承了祖祖辈辈的咖啡庄园,年纪轻轻做了咖啡豆农夫;有人真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好像从来不会停止,因为世界如此之大,走到哪儿都会发现——这还不算尽头;有人三十多岁了,独居,大城市卷够了,跑到东北小城市,全款买下一套房子,甭管三七二十一,下辈子再也不给人打工了,没钱了再想办法。
世界是这么参差百态,可每个人都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大多数人选择了那条“最小阻力路径”,从字面上也能理解,就是你走那条路,人们的阻拦因素最小,你受到的阻力最小。 在中国似乎只有一条路符合这种设定,那就是日复一日工作,到了年纪结婚生小孩,小孩成长的过程,便是一个成年人必须奔跑的过程,他张着小巧的嘴巴,跟在你屁股后面,需要奶粉、需要尿片、需要学区房、需要各种各样,然后余生至少十八年的时光要搭进去,紧接着自己终于熬到退休,走入每一个中老年的“应许之地”,也就是广场,在夕阳余晖之中挥洒汗水,偶尔抬头望望落日,正要嗟叹人生短促,突然想起跳完这支舞,还得给孙子做饭。
我不知道在经过那些跳舞的阿姨的时候,她们是否也会偶尔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想起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怀着怎样的梦想,挣扎着不肯入梦呢? 如果是这样一条路线,那么人的阻力确实会小一些,没有人会说这样的活法有什么问题,再天然不过,天然到无可争辩,仿佛就该这么生活,就得这么生活。
这种价值观念便是被“形塑”的结果,被祖祖辈辈的教导,最近的也是父母那一辈的教导,被中学语文课本影响,被娱乐媒体、广告新闻影响。 世界的样子摊开了吗?好像是的,就像我说的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生活的样子。可世界真的摊开了?又好像并没有吧,我们像一只只好奇的地鼠,偶尔瞥见一下其他人的生活模样,然后再跳回地洞,依旧故我。
我当然不是想要叫每个人都跳到另一种生活去,不可能,也不现实。就像那条评论的最后一句,“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你意识到你的小盒子的存在,还有哪些盒子,这些盒子为什么也存在,以及为什么你的小盒子不一定是最好的盒子。”这也是我的想法之一。
意识到这些对自己的现实生活能有什么好处吗?我想可能也没有什么真实的好处,既不会让月薪增加个三五百,也不会马上就收获一份还不错的亲密关系。但至少可以让自己不那么偏狭,不那么怒气冲冲,想不明白很多事情。 因此或许能收获一点平静,接受很多可能与不可能。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接受自己的欲望有时候就是被**喂大的,而不一定是自己真正想拥有的,接受自己与别人都没那么重要,接受自己的有限,同时又充满无限可能。
不是叫你我承认无能、平庸有理,而是这一番过后,我们能与自己和平相处,不在心里默默地骂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不会在看到别人有自己无时,升起无端的羡慕嫉妒与恨。
平静,是成年人能获得的最好的东西。 特别是在这种当下,渐趋疯狂的世界中,再像前几年那种冲天怒吼“我一定会成功的”,多少都有点可笑和虚妄。而平静之后,也许还能让我们看到寻常日子的闪光之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中,苏轼的友人发出了这样羡慕嫉妒恨的言论,其实都可以被化解。
大可以学着苏轼那般去想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似乎能从中获得更为真切的生命慰藉。 今晚你们那里又是否有这永恒的清风与明月呢
微信上看到的一文 读了很有感慨
就不说了
因为想得很多
^_^
人生的各个阶段
总会思考不同的问题
思考也是进步的动力
或调整的依据
继续前行
还会有更多的体会
总之
生命和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既是生命的慰藉
也是活着的动力
欣赏一下,谢谢·。 村花发出来的一定都是有深意的,,我得仔细看。。 前两段说的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性。。 生活中 总是有很多始料未及,,我们想象中的计划中的,,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瞬间 世界就变了样子。。 。。我的理解是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轨迹其实无所谓好于不好 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存在就是合理” 接受并肯定自己。。这是对生活的最大和解。。。 世界是这么参差百态,每个人都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香宝儿的分享很受益、、、么么哒一个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