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故事
<P style="TEXT-INDENT: 2em">1985年9月10日</P><P style="TEXT-INDENT: 2em">新中国的教师们迎来第一个教师节</P>
<P style="TEXT-INDENT: 2em">教师节的建立</P>
<P style="TEXT-INDENT: 2em">标志着他们在中国受到全**的尊敬</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P>
<P style="TEXT-INDENT: 2em">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的确,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浇灌心灵的甘泉。</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们一生中只有500天在陪伴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就来自于老师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的工作是伟大的。</P>
<P style="TEXT-INDENT: 2em">◇年幼时,老师是不停操劳的身影</P>
<P style="TEXT-INDENT: 2em">◇年少时,老师是讲台上美丽的风景</P>
<P style="TEXT-INDENT: 2em">◇青年时,老师是眼里透露的认真</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路上,是老师无处不在的陪伴</P>
<P style="TEXT-INDENT: 2em">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三尺讲台上,是一位又一位教师,传递着智慧与美善的薪火,决定着孩子成长的质量。</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一个人坚守12名学生的山村小学</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记平江县三市镇凌江学校校长余崇禧</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一个人,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两个年级,全部学生只有12名。有人问他,为什么执意要留在这里?他说,如果我走了,这个教学点就要拆了,孩子们怎么办?他是平江县三市镇凌江学校校长余崇禧。</P>
<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年54岁的余崇禧,1990年参加工作,已经有27年教龄。“我1990年参加工作在大洞学校任教10年,后调到凌江学校。一呆就是17年。期间有过8年单人校的经历。”余崇禧告诉记者,凌江教学点是三市镇最偏远的山区学校。</P>
<P style="TEXT-INDENT: 2em">记者了解到,凌江教学点有一栋包括办公住所在内的640平米的教学楼。学校西面有厨房,厕所共90平米和一个530平米的操场。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其他的教室作为凌江村的村部。</P>
<P style="TEXT-INDENT: 2em">“现在的凌江村由原来的尧唐和凌江两村合并,有2000多人,学校招收本村生源。”余崇禧告诉记者,这所学校目前一年级有7人和二年级5人。村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孩子都去镇上念书。由于近年来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还有尧塘新修饮水库区,不少村民移民镇上,所以,学生越来越少,办班规模就越来越小。</P>
<P style="TEXT-INDENT: 2em">余崇禧说,自己主学的科目为语文,但还要教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所有的学科。学校里没有多媒体教学,墙壁粉上一块便是黑板。 除了教学,余崇禧还要负责学生的午餐。“每天早上骑摩托车从家里过来,总忘不了带上家里的菜给孩子们吃。”他说,每天中午11点半下课,利用下课时间给12个孩子做饭做菜。</P>
<P style="TEXT-INDENT: 2em">曾经有过很多次调动的机会,余崇禧也动摇过,但还是放弃了。“在这里呆久了,对这里的孩子和学校也了感情,如果我不在这里,这所学校肯定会没了,孩子太小,去镇上上学不安全。”余崇禧说,学校身处大山之中,新老师调不来,往往待几天就走了。</P>
<P style="TEXT-INDENT: 2em">之前工作的大洞学校,也是深居大山之中,距离学校不远处有一个水库,每逢大雨发生洪涝灾害时,余崇禧都要把班上的20多个学生一一送到家里才安心回家。</P>
<P style="TEXT-INDENT: 2em">任教27年来,看着数不胜数的学生读完小学,走出大山,考上大学。“今年就有我曾经教过的5个学生考上大学,其中2个一本,3个二本。”他笑着告诉记者,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也无怨无悔,看到孩子们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更加坚定了自己坚守山村学校的信念。</P>
<P style="TEXT-INDENT: 2em"> </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为雪域高原孩子插上腾飞翅膀</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记岳阳市援藏教师邹四雄</STRONG></P>
<P style="TEXT-INDENT: 2em">自2016年年初进藏以来,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邹四雄主动融入当地,全力献身教育,带领三高人,开创学校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去年他当选为**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党代表,今年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援藏援疆干部,自治区党委政府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自治区教育厅最美援藏教师,岳阳市优秀支教教师。</P>
<P style="TEXT-INDENT: 2em">记者了解到,邹四雄原是岳阳市一中的一名中层干部,2016年上半年,他报名组团式援藏。入藏初期,学校在建,宿舍就是办公室,邹四雄写个文稿得去网吧,晚上回宿舍,没有路灯,没有公交的士,步行至少要一个多小时,途中两次被野狗追赶,几次碰上大雨患重感冒。</P>
<P style="TEXT-INDENT: 2em">“刚来**的时候,高原反应明显,夜晚不能入睡,胸闷气短。”邹四雄只能服用红景天缓解高原不适症状。在他的床头,经常放着一个笔记本,只要想到工作的事,尤其是关切教工和学生安危与利益的事,即便躺下也会立即起来做记录,一年半下来,他两鬓染霜,头顶脱发。进藏以来,他听课100多节,到6个牧区做家访,与当地12所学校交流,阅读有关**的著作23本,撰写民族教育文章10余篇,能说简单的藏语,有许多藏族师生朋友,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了**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P>
<P style="TEXT-INDENT: 2em">“做好教育援藏工作,融合是前提,和谐是基础。”邹四雄通过全校大讨论、大辨论,综合梳理各民族各地区各层次教师意见,确立了“为每一个学生的全人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通过“青蓝工程”和成立青年教师协会促进教师队伍融合。</P>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他的宣传下,学生生病,全体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细心呵护,掏钱垫付费用;节假日,老师到附近牧区家访,安排不能回家的孩子到自己家食宿;周末,学生基本上都在科任老师家里洗澡、洗衣。课余,学生手把手教援藏老师写藏文、唱藏歌、跳锅庄,帮老师端茶送水,带昝粑给老师品尝。</P>
<P style="TEXT-INDENT: 2em">“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育人成功是援藏教育成功的标志。”在邹四雄的带领下,学校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习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核心素养。此外,他还开创了联校模式,目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山南联校”已经挂牌。</P>
<P style="TEXT-INDENT: 2em">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在邹四雄的带领下,今年该校高考专科及以上上线率达到了80%,比去年的53%高了近27%个点,提前超额完成山南市政府预定的高考目标,大大改变了学生不愿来三高学习的局面。学校展现出崭新奋进的良好形象,群众口碑、**影响颇佳。</P> 一路上,是老师无处不在的陪伴
看老师的故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