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轩 发表于 2015-6-16 09:01

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

<p align=left><strong><br></strong>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br><br>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br><br>  <strong>1、<u>结绳说</u></strong>:<br><br>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br><br>  <strong>2、<u>八卦说</u>:<br></strong><br>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br><br>  <strong>3、<u>河图洛书说</u>:<br><br></strong>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br><br>  <strong>4、<u>仓颉造字说</u>:<br></strong><br>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br>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br><br>  <strong>5、<u>图画说</u>:<br></strong><br>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画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br>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p>
<p align=center><br><br><strong>二、汉字的结构</strong></p>
<p align=left><br>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br><br>  <strong>1、<u>象形</u></strong>:<br><br>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字、“月”字就是这种字。<br>  “日”字篆文像太阳形,中间一短横是填空隙的饰画,无实义;“月”字篆文像弦月形,中间一画,也是饰画。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br><br>  象形字例如:<br><br>    羊,甲骨文像羊头形。<br>    木,甲骨文像有枝干根梢的树形。<br>    水,甲骨文像流水形,本义为河流通称。<br><br>  <strong>2、<u>指事</u>:<br><br></strong>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符号来指示字义所要表达事物的字。<br><br>  指事字例如:<br><br>    本,金文、小篆在木下用点或横指出树根之所在,本义指树根。<br>    末,金文在木上用一横画指出树梢之所在,本义指树梢。<br>    旦,金文像旭日初升,下边还连着地面(一说为云气)之形,本义为天明、早晨。<br><br> <strong> 3、<u>会意</u>:<br></strong><br>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意思是说,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组成,“止”本像人的脚,在别的会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进,所以止戈会意是持戈前进,即征伐用兵的军事行动之意;“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会合成意,本义为诚实,人言必须诚实。<br><br>  会意字例如:<br><br>    光,甲骨文从火在人上,表人头顶上有火光照耀。本义是光辉。<br>    宗,甲骨文从宀从示,表示室内置示(即神主)。本义是宗庙。<br>    从,甲骨文从二人相随,本义是相听从。<br><br>  <strong>4、<u>形声</u>:<br></strong><br>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这种字。<br><br>  形声字例如:</p>
<p align=left><br>  暮,甲骨文,从日在四屮(草的象形字)或四木中,会意字,本义是日将落时,隶定为“莫”。后在“莫”下加形符,成为从日莫声的形声字“暮”,以表其本义。<br>  溢,甲骨文像器皿中有水漫出形;小篆从皿从水。二者均为“益”字,本义是水漫出。后在“益”字旁加形符,成为从水益声的形声字“溢”,以表其本义。<br>  唯,甲骨文像鸟形,即“隹”字,与“鸟”本为一字。甲骨文、金文常借以表发语词,后世加形符“口”,成为从口、佳声的形声字“唯”,其本义为应答声。<br><br>  <strong>5、<u>转注</u>:<br></strong><br>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br><br>  <strong>6、<u>假借</u>:<br><br></strong>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br>  六书是战国以来人们分析、总结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书讲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二书讲用字法。要知道对事物进行分类,每次只能根据同一标准,不同类者不可为比,这是一般常识,古人既以“六”统“书”,便可知此“书”字在“六书”一词中只能有一种含义,不能既当造字法又当用字法讲,因此传统六书说从本质上讲决不可能是造字法和用字法的混合。</p>
<p align=center><br><strong>三、汉字的形体演变</strong></p>
<p align=left><br>  汉字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演变包括文字结构的演变和文字形体的演变,它们不仅与时代有关,也与国家或区域、文字用途、书写材料等等的不同都有关系。汉字的形体,是指的文字的书写外形,即通常所说的字体。<br>  人们一般习惯把自汉字产生以来至小篆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把用秦隶书以后的字体书写的文字,统称为今文字。<br><br>  <strong>1、<u>甲骨文</u>:<br></strong><br>  甲骨文,是刻在一般用于占卜的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远在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陕西省长安县花园村遗址就已发现了甲骨契刻符号。现已发现的商代甲骨,约有十余万片,有字甲骨总数在62000片左右,整理出单字3978个。现能识读确认的甲骨文有900多个,多为较常用字;不能识读确认的有3000多个,多为人名、地名、族名等专名字。<br><br>  <strong>2、<u>金文</u>:<br></strong><br>  金文,是指先秦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固得此名,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青铜器中,乐器以钟最多,礼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钟鼎代表古代青铜器,故又称钟鼎文。其中凹下去者称为阴文,也称作款,款是空的意思;而凸起来者称作阳文,也称为识,识是标志的意思。合称款识。至今刻铸有铭文的先秦青铜器,已出土8000多件,上有不重复的单字3000多个,可识读者在1800字左右。<br><br>  <strong>3、<u>大篆</u>:<br></strong><br>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笔画更加线条化,文字逐渐走向定型。<br><br>  <strong>4、<u>小篆</u>:<br></strong><br>  小篆,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用的秦国文字,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了巩固**上的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以改变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小篆文字形体定型化,一般每字只规定一种统一的写法,废除了古文字许多旧有异形字。字体进一步符号化。字形向着简化的方向发展。<br><br> <strong> 5、<u>隶书</u>:<br><br></strong>  隶书,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篆书的草率写法即俗体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较篆书简便易于书写的字体。这种字体开始时专供秦代的狱卒使用,故称隶书。隶书汉字形体上全面符号化,即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变成纯由笔画组成的符号,失掉了原有的象形和以形会意作用。例如:鸟、马、鱼、燕,小篆多少还有象形的遗意,而隶书把鱼和燕的尾巴与鸟和马的足、尾都改为四点,原形再也看不出来了。彻底笔画化,即解散篆体,改圆转的笔画为方折或截断了的笔画,把字形分解成若干基本笔画的积累,逐渐形成点、横、直、曲、撇、捺、挑、钩等几种笔画。<br><br> <strong> 6、<u>草书</u>:<br><br></strong>  草书,是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今文字字体。草书之“草”是草率的意思。常见的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种。<br>  草书由于难写难认,不便于使用和流传,加上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汉字的结构体系,使其失去了交际的作用,故一直是辅助字体,不能正式使用,只作艺术品供人欣赏。<br>  草书由于笔画比其他字体简单,故对后来的汉字简化影响很大。今天所用的简化字中就有许多草书楷化来的变体字,可见草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br><br>  <strong>7、<u>行书</u>:<br><br></strong>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直到今天,还是日常写信、记录、起草文稿等时运用得最广泛的手写体。<br>  行书的特点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均各有一定之规,惟独行书,却没有一定的规则。如果写得规矩一点,楷书成分多的,就叫行楷或真行;写得放纵一些,草书成分多的,就叫行草或草行。晋人王羲之,历代推为书圣,公认其《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br><br>  <strong>8、<u>楷书</u>:<br></strong><br>  楷书,是由汉隶经过简省演变成的一种字体。本名正书或真书,唐以后改称现名。楷,指法式,即规格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br>  人们多认为西汉末年已有楷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是楷书逐渐趋向成熟,隶书逐渐趋于消亡的阶段,至于现在通行的楷书,其风格大体上是由唐代书法家的作品所奠定的,唐人楷书完全革除了南北朝楷书中残存的隶书遗意,因而唐代楷书才完全成熟。<br>  楷书的主要特点是形体方整,横平竖直,笔画清楚。<br>  楷书同汉隶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字楷书比汉隶简化,隶书有的还残留一点儿篆书的结构、笔画,而楷书却没有了。二者主要区别在于笔形不同,汉隶长横有波势,而楷书没有,汉隶的长横和捺最后要上挑,而楷书则不然。</p>
<p align=center><br><strong>四、汉字与中国文化</strong></p>
<p align=left><br>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其他子系统的互相影响和制约,使汉字这种世界文字中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显得更为亲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尤其是古汉字,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br><br>  <strong>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strong>:<br><br>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br><br>  <strong>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br><br></strong>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br><br>  <strong>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br><br></strong>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br><br>  <strong>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br><br></strong>  傩,作为民俗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出现得很早,从汉文化看,大约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其实质是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进行时要设傩坛,戴面具,作一系列的跳傩表演,由巫师主持,以逐恶鬼。甲骨文“鬼”字,像戴有面具的人形,以示非人面而似鬼。甲骨文“畏”字,像鬼执杖之形,以示可畏。上述甲骨文字形表明,商代的确有戴面具驱鬼的傩祭、傩仪,古代中原地区的确盛行过这一巫术活动。<br>  甲骨文“妻”字,像以手抓妇女长发形,此为上古掳掠妇女以为婚配之形,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甲骨文“娶”字,从女从取,以表取妇。甲骨文“安”字,从宀从女,像女子居于室内之形,以表安全,因可避免被抢婚,故平安无事则又有安静义。<br><br> <strong> 5、汉字与数字文化:<br></strong><br>  中国的数字,一、二、三和大写的壹、贰、叁等,随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灿烂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汉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r>  在汉语中,用数字造词或构成各种俗语不少。这些有的表示实在的数目,有的则转化为别的意义,给人新鲜的感觉,增强人们的印象。例如有些词语全用数字构成。“三七”是止血的中草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零五九”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二百五”是指缺心眼的或莽撞的人,至于“一五一十”则比喻清楚、无遗留。用数字和其他词构成的词语就更多了。“一言堂”原来是指商业买卖不还价的意思,后来逐步演变成比喻缺少民主作风,不能听进群众的意见。口语中称鲁莽的人叫“二愣子”,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流子”,用“二五眼”指能力差的人。人们听了这些词语,并不去考虑“一”“二”“五”的数字,只是比喻某些事物和人觉得十分形象生动。“三不管”地区说明没人管,这些地区往往是**、**混乱,经济、文化落后。“四不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运用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八面光”是大滑头。这里的“三”“四”“八”全转化为虚词用法,相当于“任何”。不少地区往往把“四”作为死的谐音字表示不吉利,“十三点”作为骂人的话,表示这一个人拎不清的意思。还有些地区往往会把“八”作为发的谐音字表示吉利。<br>  数字还可以把许多事物概括在一个词语中,起到语言精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把几种谷物和几种家畜概括为“五谷”“六畜”两个词,一直运用到今天。目前我们仍然采用这种办法造词。在成语或谚语中包括数字的现象是相当多的。“三令五申”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和警告,这里的“三”“五”表示多。“三令五申”的成语在今天用得十分广泛。对于两个相近的性状,要想去强调它,往往用“一”和“二”镶嵌其间:例如“一干二净”强调一点也不剩;“一穷二白”是强调基础差,落后,穷;“一清二楚”说明很清楚,很明白。“七”和“八”在成语中出现往往是表示多而杂,例如“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乱七八糟”都表示这个意思。一般说来,“三、九、十、百、千、万”总是表示多的,“半、一、二”总是表示少的意思。<br>  在**和经济领域,数字往往不代表数目,而是代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和经济的内涵。例如,对很多的历史事件通过数字命名进行记载既简单又明了。“五四运动”表明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四五运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人民反抗“四人帮”的斗争的开始。<br>  汉字文化渊源流长,数字在汉字文化中的艺术魅力,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数字在汉字文化宝库中是一朵美丽的奇葩。<br><br> <strong> 6、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br><br></strong>  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中国书法文化寓清新刚健的人生意识和个性自由于现代性阳刚之美中,将现代人独特的审美风范和审美趣味融注在自由充沛的自我中。书法将汉字美化雅化,使得汉字从那种简单传达意思、记载语言的工具变成一门玄妙的艺术。这是东方艺术中的一个奇观。<br>  楷书用笔灵活多变,讲究藏露悬垂,结构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追求一种豪放奇崛的美。宋曹《书法约言》说:“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其,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br>  草书产生于汉初。广义的草书包括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狭义的草书指具有一定法度而自成体系的草写书法,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草书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反映事物的多样的动态美,也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情感。狂草是草书中最为纵情狂放的一种,为唐代书法家张旭所创,至怀素推向高峰。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笔势连绵回绕,酣畅淋漓;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笔致出神入化,而法度具备。他们在草书中追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险绝美,充分显示出唐代书法的鲜明特色。<br>  行书始于汉末,盛行于晋代。行书切合实用,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具备楷书的工整,清晰可认,又存有草书的飞动,活泼可现。行书伸缩性大,体变多,萦回玲珑,生动流美,且平易近人,为书法家提供了笔歌墨舞的广阔天地。<br>  正因为墨法与笔法的完美结合,人品与书品的交相辉映,使汉字的美化──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徒手线艺术”与道相通,从而显现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奥妙,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br>  将汉字审美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成为东方艺术中最具有哲学气息的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中国人审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为一幅有意味的书法作品,除了书法的文字内容和形质(筋骨血肉)以外,还有动态美和表情美(人格、气势),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体现出作者的某种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有形的字幅中,荡漾着一股灵虚之气,氤氲着一种形而上的气息,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中国书法是人生境界和生命活力的迹化,是最具东方哲学意味的艺术。在现代文化转型时期,中国书法必将焕发新的光彩。<br>  在所有书体中,草书(尤其是狂草)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草书之难,不难在表,而难在神。这种纯线条对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经营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音乐。<br>  欣赏草书的意境,是直观心灵的运行和线条的“时间的空间化”。观书如览胜,需从其表层深入下去,才能品味书法精神内涵和奇伟瑰丽之境。观书是心谈,是对话,是人生境界和审美趣味的测量。俗者见妍,雅者见韵。观草书如观阵,需具慧心明眼,方能观章见阵,心有所得。好的书法总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召唤结构”,等待着欣赏者对其点画之规、谋篇布白、线条萦带、墨色层次加以审美判断。以“悦目”者为下,“应心”者为上,“畅神”者为上上。由筋见骨,由形觑神,由墨知笔,由线悟气。心与字涉,神与物游,于草书动静简泊之中,获杳冥幽远之理。<br><br>  <strong>7、汉字与隐语:<br><br></strong>  隐语指的是在民间一些团体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的秘密语言,它集语言、文化、文学、民俗于一体。隐语往往给人以神秘莫测、捉摸不透的感觉。例如旧时江南,行话隐语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独特的内容。有了行话,就可以分清行内行外,防止冒充的“二混子”抢生意,还可以保住一些机密。行话大都通过口头,有时用手势或动作表示,现以工匠、商家为例。木匠的行话是以手指锛,“盘道”探询。鞋匠的行话为手势语,搭话者以右手指端触摸额头,相互确认后,才进一步攀谈。石匠的对话风趣生动,如“哪山而来?”“高山而来。”“来了几个?”“哥儿四个。”“四个是啥?”“脐大,方圆,留青儿。”这里脐大指磨脐,方指磨扇上几块垄台,略呈方形,圆指上下磨扇,留青儿指磨扇上的条条垄沟,运用行话问答就知道对方是搞磨的。如来者有意在此干活,可问:“打了食儿给吃不给吃?”对方若答“同样”,来者可以放下行李拿起工具一起干活。若答话走样或支吾含混,对方会认为是没师傅的冒牌货,就要没收锤子、凿子,再把人赶走。行商运用行话隐语的机会更多。有位杂货店老板命进店不久的学徒去河边接货,只见码头停着条货船,便问:“请问客人船上装了什么东西?”船主回答:“风”。学徒又问:“客人哪里来?”答回:“从天上来。”学徒莫名其妙,疑心是客人耍弄他,怕办不好事被老板训斥,便又低声下气询问:“贵姓?”船主回答:“够不着。”学徒听了十分恼火,但又不便发作,只得走回店里,一五一十告诉老板。老板哈哈大笑,教训学徒说:“榆木脑袋!他说的是生意隐语,风指扇子,从天上来的是云南,够不着肯定姓高,速去接客,我要买云南高老板的扇子!”学徒听了,恍然大悟。当然那位高老板遇到了深谙生意隐语的坐商,也就乐于成交。</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