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先读经,知道为人为世需要正善。邪思、邪念有没?有!连佛都有病流。但就像是永嘉禅师所说的: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就是,这些邪思邪念让它“虚出没”。不形成事。
而,我们读史,就会发现许多没有这样做的,甚至是做的相反的人。而史书中,大多是按照经书的标准而对他们进行了贬低。
例如周幽王的谥号为“幽”,意思是:谥字幽的含义幽: 壅遏不通曰幽、早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早孤有位曰幽 、早孤陨位曰幽、 早孤销位曰幽、 动静乱常曰幽、壅遏不达曰幽、违礼乱常曰幽、暴民残义曰幽、 淫德灭国曰幽。幽王属于动祭乱常故曰幽。
隋炀帝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看,范文忠公范仲淹能得到“文忠”的谥号,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北宋朝谥法规定:道德傅闻,曰"文","廉方公正"曰"忠"。
很多很多的臣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得不到谥号的。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
确实不容易 小李轻风 发表于 2012-12-9 17: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确实不容易
的确不容易,古人的立身之意,重乎今人多矣! 感觉很有道理,谢谢松石清闲人。 现在的人经史都读的已经太少,要向楼主学习 研究国学的人少的很!学习{:soso_e179:}{:soso_e160:}
页:
[1]